奚道宜聽後,不但不聽李軌的命令,反而領兵上前,對他大罵道:“你這個言而無信的昏君!我不會再受你的騙了。”
說著,奚道宜把手中大刀一揮,帶領他的羌族士卒一起上前,圍攻李軌的人馬,與安氏兄弟的胡人軍隊一起,把李軌的軍隊圍在中間,齊聲叫喊著:“別放跑了李軌!要活捉李軌呀!”
這位羌族人首領葵道宜原是薛舉的部下,因為不滿薛氏父子四處殺人搶劫的行為,便主動投奔李軌,希望受到重用。可是李軌雖曾多次許諾,要封奚道宜去擔任張掖的刺史,卻遲遲不予兌現,使他懷恨在心,現在有了報複的機會,便立刻帶領他的羌族人馬,從城裏殺出來,與安氏兄弟共擊李軌。
曹珍、關瑾等人在城上見李軌被圍,慌忙帶領軍隊出城,殺人重圍,把李軌救進城去。
安興貴立即趕至城下,對城上的守軍大聲說道:“城中的將士們聽著!唐朝皇帝派我來誅殺李軌,膽敢援助他的,誅滅三族!主動投降的,既往不咎!”
聽到安興貴假傳的這一道“聖旨”之後,城中的守軍將士再不願受到牽連,紛紛出城投降,連曹珍、關瑾等人也主動放下了兵器,打開城門,投降了安氏兄弟。
李軌見大勢已去,身邊隻有妻兒、兄弟,以及一大堆丟棄下來的兵器了,不由得歎息道:“人心不歸,天要亡我了!”
李軌說完,帶領一家老小,登上那個高高的靈台,禱告道:“上帝啊!我建了這麼一座高台,你老人家該讓仙女降下來,快救我離開這裏吧!”
無論李軌在台上怎麼祈求禱告,上帝始終沒有降下仙女來救他。
而安興貴、安修仁、奚道宜等人都來了,他們捉住了李軌等人,並將他們一起押往長安。
自此,河西地區才全部平定,時值唐高祖武德二年(619)五月。
李軌等被送到長安,李淵立刻下令將其處死。
安興貴等立了大功,李淵任命他為右武侯大將軍,上柱國,涼國公,賜絹帛萬段,並命他去守護涼州。
又封安修仁為左武侯大將軍,封為申國公,與其兄安興貴一樣,食祿六百戶。
又提升奚道宜為大將軍,讓他協助安興貴守衛涼州,共同管理涼州五郡的軍政大事。
此時,李軌派來的那位使者鄧曉仍在長安,聽說唐軍新得河西之地,殺了李軌等人,便主動向高祖上奏,表示祝賀:李淵一聽,立即惱怒起來,大罵道:“你身為大涼國的使臣,知道大涼國滅亡的消息,不但不悲傷哀戚,反而欣喜道賀,來向朕獻媚!你既不能忠於李軌,又怎能忠於朕呢?”
鄧曉聽了,高聲說道:“鄙人原以為大唐天子寬宏大度,聖心仁慈,沒想到你胸懷如此褊狹,令人失望!”
說罷,竟大步走出朝堂使李淵十分尷尬,急忙命人把鄧曉叫回來,問道:“朕如何令你失望?”
鄧曉不卑不亢地說道:“來長安之前,卑職曾多次勸告李軌歸順大唐,並向他陳說利害得失,但李軌執意不聽,故有今日身死之禍。作為李軌的部下,我已盡忠盡職。大唐得到了河西,解除了來自關西的威脅,自然值得慶賀。皇上若把卑職的誠心道賀看成是獻媚邀寵,隻怕天下那些智能之士聽說此事,也大失所望啊!”
李淵聽後,立即轉怒為喜,笑道:“朕不過是一句戲言罷了!請不要介意。”
說罷,遂任鄧曉為涼州參軍知事,隨同安興貴一同回河西去。鄧曉這才謝恩告辭,高高興興地上任去了。
李淵消滅了隴右地區的薛氏父子,不戰而取得河西之地,消除了來自西麵的侵擾,初建的大唐王朝根基更加穩固了。
齊王李元吉是唐高祖李淵的第四子,因為他麵貌醜陋、性格頑劣,其母竇氏一直不大喜歡他,讓他隨著奶媽劉氏生活,並對李淵說道:“劉氏人好,膝前又無兒女,就讓元吉跟她過吧!”
李淵在太原起兵,西進長安時,把防守太原的重任交給了李元吉,當時李元吉十六歲。
在長安登基做了皇帝之後,李淵封李元吉為齊王,並州總管,授十五郡諸軍事,鎮北大將軍,留鎮太原,並許以便宜行事之權。
李淵擔心兒子太年輕,又替他安排了兩個助手,一是竇誕,是竇氏夫人的侄兒,也是李淵的女婿;另一人是宇文歆,他是原先太原留守府的主簿,跟隨李淵多年,為人正直勤謹,人品端正,深得李淵信任。
出發前李淵將他們三人喊到一處,囑咐說:“太原是我軍的根本,王業的基石,我不要求你們擴大戰果,隻要你們替我守住即可。”
李元吉說:“請王帥放心!太原有高大堅固的城牆,又有精兵駐守,孩兒守住它絕無問題!”
李淵告誡李元吉道:“小小年紀別說大話,遇事多與兩位助手商量,出了事我要與你算賬!平日無事時,多讀書學習,練習騎射,提高武藝,不得惹是生非。”
李淵又對竇誕、宇文歆說:“我把兒子交給你們二人,希望不負所托,協助他守住太原,引導他走正道,出了事我可饒不了你們啊!”
不料李淵一走,李元吉就變了樣子,他問道:“什麼叫便宜從事之權?”
竇誕告訴他說:“你想怎麼樣就怎麼樣,你是太原府最大的官,這十五郡的生殺大權都由你一人掌管了。”
可是,宇文歆立即說道:“不能那麼說,官無論大小,都是為朝廷效勞,為百姓辦事,不能隨心所欲。”
李元吉打斷他的話,問:“現在楊廣死了,還為哪個朝廷效力?”
宇文歆忙對他說:“為你父帥效力呀!你父帥進軍長安就是建立帝王之業,我們守住太原城,管理好屬下十五郡的事情,就是對你父帥的有力支持!”
李元吉漸漸覺得,這個宇文歆每次對自己說話,總是帶著教訓的口吻,聽起來沒有竇誕的話中聽,心裏想:“竇誕畢竟是自己的親戚呀,而宇文歆到底是外人啊!”
於是,李元吉對表兄竇誕更有好感,有事常向他請教,而對宇文歆便疏遠了。
李元吉自小喜歡打獵,有一句話經常掛在口頭上:“我寧願三日不吃飯,也不能-舊不打獵!”
他與表兄竇誕商議之後,對宇文歆說:“你守在府中處理日常公事,讓竇誕陪我去打獵。”
宇文歆聽了,不便攔阻,隻好由著他們,領著數十名親隨,每天朝而往、暮而歸,以狩獵為樂。
太原城位於山西中部,東有太行山,西有呂梁山,兩座山上樹木森森,隱藏著各種野生動物,除虎豹熊羆之外,還有野豬、獾狐、麋鹿,其中以狼為最多,往往有狼群出沒在林子裏。
於是,李元吉今日去太行,明日去呂梁,府中事無大小,一概不問,全都推到宇文歆身上,對他說:“我全權委托你了,你就大膽地幹吧!”
他說了之後,未等宇文歆回話,悼就跑得沒影兒了。
宇文歆看著李元吉的背影,隻好搖頭歎息,由他去了。
有一天,李元吉的打獵隊伍在呂梁山上與狼群遭遇上了,雙方經過一番搏鬥,幾隻鷹嚇飛了,十幾條獵狗被狼咬死了,四十名親隨衛隊死的死,傷的傷,連李元吉、竇誕也差一點被狼群圍住,幾乎回不來了。
宇文歆聽說之後,趕忙對李元吉說:“齊王!別再去打獵了,一旦你有個好歹,我們如何向皇上交代?何況你一直未讀書呀!”
李元吉卻說:“你別小看打獵,這可是練習騎射的最好方式,跟狼群鬥一鬥,既能檢驗拚殺能力,也是鍛煉膽量的極好機會!”
竇誕也幫他說話:“皇上出發前不是要齊王練習騎射,提高武藝嗎?這打獵就是……”
宇文歆一聽,立即截住他的話警告說:“你整日領著齊王去打獵,也不讓他在府裏讀書學習,皇上知道了,能不怪罪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