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梁王斬亡敗為寇 惺惺相惜終友好(3 / 3)

張善安是安徽合肥人,原是鄉下一個塾師,可是此人知識淵博,才華橫溢,不僅能文,而且武功造詣也極深。

更特別的是張善安的教書方法與眾不同,他白天教讀古文,夜晚傳授武術。

張善安說:“學生白天整日坐著讀書寫字,不活動活動身體就容易生病。晚間練練拳腳,既可防身,又能增強體質,對讀書大有益處。”

這樣一來,要求到他私塾讀書的人,越來越多。誰知竟然觸怒了當地專教武藝的一位拳師。

此人姓王名國勝,本是廬江一位著名的武師,門下徒弟眾多,收入頗豐。但是,自從張善安來到廬江後,他的學徒紛紛離去,眼看自己的飯碗被砸了,王拳師懷恨在心,總想找機會把張善安趕跑。

一天,王國勝對留在身邊的六個得意門生說:“張善安不走,我連飯也吃不上了。今天,你們幾個去會會他,給他一點顏色瞧瞧,萬一你們對付不了,我會前去接應你們的。”

那六個徒弟都是十八九歲的年輕後生,沒見過什麼世麵,自恃學得一些本領,哪裏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道理?他們奉師父之命,便貿然跑到張善安塾舍裏來了。

那天,張善安正教完《左傳》中的“晉楚城濮之戰”,囑咐學生自習後,便信步走出課堂,迎麵遇著那六個前來鬧事的青年。

六個年輕人衝張善安問道:“你就是張善安嗎?”

一看來勢,他便知道是有意來找麻煩的,他微微一笑說:“張善安是我師他有事嗎?”

六位青年中有一個大個子搶先說道:“我們是來找他領教的!他到哪裏去了?”

張善安順口答道:“他出門去了,一個月後才能回來。你們幾位既然想顯露一下武藝,我願意陪你們玩一玩,怎樣?”

還是那位大個子青年問道:“如何玩法?”

張善安用手指著對麵的青山說:“你們六個人,同我到對麵山上去,你們如能將我抓住,就算是你們勝了。”

六個青年人在一起商量說:“我們六個人抓他一個人,怎麼會抓不到呢?他就是一頭猛虎,我們也能抓住啊!”

經過一番交頭接耳,議論了一陣,還是那位大個子發話道:“行,我們同你上山!”

當時,張善安還穿著很厚的棉衣棉褲,便帶著六個青年人,大步流星地朝對麵青山走去。

說也奇怪,剛一進山,張善安就不見了。

六個青年立刻傻了眼,後來經過商量,定出了一個計劃,兩個人一組,分成三組去山上尋找。

可是,四麵八方,全都找遍了,就是見不到張善安的影子,他們一時泄氣了,正準備出山時,張善安卻站在一處高高的山崗上喊道:“我在這裏呀,你們快些來吧!不然,我又要走了!”

六個年輕人一見,急忙向那山崗飛奔而去,口中還大聲叫嚷著:“快追過去,別讓他再跑了!”

等到他們跑上山崗,周圍卻不見人影,張善安又不知藏到哪裏去了。

之後,張善安時而出現在樹權上,時而又在一塊大石頭上露麵,時而在他們前麵,時而又出現在他們背後,就是始終抓不到他。

六個身強體壯的小青年,在高低不平的山上,來回奔跑了幾個時辰,累得大汗淋漓,腰酸腿脹,一個個氣喘籲籲,被張善安折騰得連說話的力氣也沒有了。

他們相互交換一下眼色,隻好坐在山上休息了大半個時辰,仍然打不起精神,隻得相互攙扶著出山,灰溜溜地回去了。

六個人剛到山下,卻發現張善安已站在路口等著他們了。張善安問道:“我回來這麼久了,你們怎麼這麼晚了才下山?”

六個青年知道自己上當了,但又不敢說什麼,心知不是他的對手,隻好對張善安說:“你師父回來以後,請你轉告一聲,就說我們六人是奉王拳師之命,前來看他的!”

說畢,一個個扭頭便走,連頭也不敢回了。

六個年輕人回去,將所見所聞,一五一十地向師父說了一遍,最後他們說:“張善安的徒弟都這麼厲害,恐怕他本人的功夫就更不用說了!”

王國勝這才明白張善安真是一個文武雙全的人,自知也不是他的對手,不如早日卷起鋪蓋遠走他鄉吧!

次日,正當王國勝準備解散徒弟,關門走人時,張善安卻打發學生送了一封書信來,請王拳師親自拆閱。

王國勝大吃一驚,以為是張善安來約他比試武藝,臉都嚇白了。

王拳師拆開那封書信,硬著頭皮一看,臉色才漸漸恢複了常態。

原來,張善安的書信是這麼寫的:

“noindent”王拳師台鑒:

你我雖然素不相識,但既是同道中人,理應相互尊重。爾後,你教你的拳,我教我的書,各不相犯。

勸你不要離去,如有困難,願助一臂之力。順頌教安。

“right”張善安再拜上

“right”二月二日

讀完這封信,王國勝靜坐良久,心中無限感慨,緩緩地說到:“沒想到張善安竟然有如此寬闊的胸懷,是個重情義的好兒郎,這樣的人不結交,我還算是一個人嗎?”

於是,王國勝帶上禮物,攜帶自己的弟子前去拜訪張善安,互結終生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