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道珍重之後,房玄齡、杜如晦與眾人揮淚而別,悲愴的氣氛蔓延了當時的場景,大將秦瓊高聲說道:“麵對這樣的場景,你還能泰然處之、隱忍不發嗎?”
李世民這才說道:“諸位將領的關心和擁戴我萬分感激,這場蕭牆之爭,確實讓我失去了戰場上的英勇氣概,可是,為了追求正義,為了討回公道,我也斷然不能束手待斃!”
“說得好!我們堅決支持!我們願誓死捍衛秦王!”
群情激憤之中,李世民看著手下的這些愛將,久久不能平靜,淚水止不住地流著,說他早就製定好的計劃:“第一,我們要沉著鎮定,處變不驚;第二,我們要抓住機會,後發製人;第三,做好準備,萬無一失。”
李世民說完之後,當即命令張公謹、侯君集兩人去靈州征得都督李靖、行軍總管徐世勳處的支持。
出發前,李世民一再叮囑他們,快去快回,緊接著,將薛收拉到內室裏去,請他去做禁軍中的主將們的工作,要他們鼎力相助。
一切安排就緒之後,李世民才對他的部下說道:“凡事都要循序漸進,不可急躁。自今日始,請諸位謹言慎行,靜觀其變,待機而動,切勿胡來!”
直到這時候,秦王府的那些猛將、學士們才分明地看到:曾率領千軍萬馬馳騁沙場、叱吒風雲的那個秦王李世民又重新複活了!
尉遲敬德挑起大拇指,對眾人說:“深謀遠慮,我們的主子畢竟是深謀遠慮的人啊!”
程知節說道:“這場鬥爭剛剛掀開了序幕,高潮還在後頭哩!現在下結論還早,出水才看兩腿泥呢!不過我們都得拚盡全力,贏得這場鬥爭的勝利!”
秦王府上下一心,靜觀東宮和齊王府的動靜。
張公謹、侯君集二人星夜趕至靈州大都督府,李靖一見二人便服而來,已是心中有數,急忙讓二人到內室中去。
在三人喝酒談心時,張公謹把朝中事情,特別是太子與齊王聯合起來,向秦王府施壓的情況,詳詳細細地說於李靖聽了。
李靖裝作不理解的樣子,對二人說道:“軍國大事,我們外放之臣,不宜多議,何況聖上英明,何需我等措辭?至於家庭之事,秦王功蓋天下,將來富貴,未可限量。雖然今值蕭牆之爭,自能權衡處置,從容應付,何必要問外臣?煩二位兄台為愚弟婉言複之。”
侯君集說:“將軍才識過人,深為秦王信任,我們既來求教,竟無一言半語相贈嗎?”
李靖苦笑著,過了一會兒才說道:“俗語雲:清官難斷家務事。況且藥師一向隻重軍旅之事,對人情世故等尋常瑣事一竅不通。請二兄包涵。”
張公謹與侯君集再三懇求,李靖隻是微笑謝罪而已,始終不表示態度,二人隻好告辭。
張公謹、侯君集又去行軍總管徐世勳處,這位足智多謀的徐茂公,也像李靖一樣,對兩大集團的鬥爭不執一詞,不作任何評論。
回到京師,張公謹、侯君集把李靖、徐世勳兩人的態度向秦王彙報之後,李世民立刻發出一陣爽朗的笑聲,然後對二人說:“他們表麵上沒有表示態度,實際上已經表明了各人的態度。你們兩位的收獲不小啊!”
侯君集忙問:“我聽不懂秦王的話,更不了解李靖和徐世勳他們表明了什麼態度?”
李世民說:“他們的態度是保持中立!說一句不大恰當的話,他們倆是抱著坐山觀虎鬥的態度,不想偏向哪一方!”
張公謹恍然大悟,忙說:“他們保持中立,對我們也有利,因為他們沒有支持對方呀!”
李世民笑道:“這就對了。因此我說你們這一趟的收獲不小呀!”
其實,機智過人的李世民早就考慮成熟了!李靖、徐世勳這兩位有勇有謀的大將,他們手握重兵,聲威俱在,若能支持自己,成為本集團的一分子,固然是好事;他們保持中立,也不為太子、齊王所用,對自己也有利。
不過,在功利感情驅使下,李世民對李靖、徐世勳的中立態度還是不滿的,隻,是沒有說出口罷了。
第二天,李世民和張公謹單獨在一起時,問道:“你知道李、徐二人為何要保持中立嗎?”
張公謹答道:“據臣所知,秦王本來有恩於李、徐二位將軍,但是他們卻要保持中立,可能是他們擔心秦王鬥不過太子,一旦事敗,他們將會受到牽連吧!”
李世民點頭笑道:“論關係,李靖在大軍攻破長安時,幾乎被殺,是我為他向父皇求情,才救了他的性命;而徐世勳也曾多次隨我出征,彼此也有相當情誼。但是,他們竟然不支持我,這說明他們有難處,我能理解,我也不怪他們。”
張公謹說道:“也許他們認為,太子的勢力強大,又有皇上依靠,占有明顯的優勢,與其冒險,不如保持中立穩妥了。”
李世民點點頭,不再說話,心裏卻暗自歎息道:“亂世識忠奸,危難見真情。真是一點不假啊!”
當天晚上,秦王妃長孫氏帶著惋惜的口吻說道:“李藥師、徐茂公沒有支持我們,是一個不小的損失!”
李世民搖頭道:“沒什麼影響,我不過是投石問路。借此了解他們的態度,掌握他們的情況,心中就有數了。”
長孫氏恍然道:“我明白了,他們不支持我們,也不會幫助東宮的。”
李世民說:“你明白了就好。李、徐二人都是聰明人,怕擔風險,故不願被牽扯進來,不能強求啊!”
長孫氏有些擔心地問道:“王爺想過沒有,我們能有幾成的勝算?”
李世民笑道:“我是百戰百勝的唐軍統帥,難道你忘了嗎?”
“那是在戰場上,是在大唐統一天下的戰爭中,而現在王爺是在和自己的兄弟……”
“這也是戰場,而且要打贏這場戰爭必須付出更多的精力,更大的代價,至於勝數嘛,”李世民深情地看著心愛的妻子長孫氏,不由反問她說:“你說呢,能有幾成?”
長孫氏卻不無憂慮地說:“據說,東宮和齊王府已經招進數千武士,而秦王府甲士不足千人,一旦衝突起來,眾寡懸殊,又怎能——”
李世民聽到這裏,微微一笑道:“你別擔心,實話告訴你吧,為了打贏這場戰爭,我早就有了準備……”
說完這句話,李世民竟然一仰脖子,酣然睡去了。
而心細如發的長孫氏,卻無論如何也睡不著,她對這場越來越逼近的權力之爭,想了許多許多,擔心和憂慮也隨之增多起來直到次日淩晨,李世民才從酣睡中醒來,長孫氏又是埋怨又是心疼地說:“早些日子,東宮和齊王一次又一次地向你施放暗箭,向秦王府中的人施壓,你終日心神不寧;如今,雙方箭拔弩張,鬥爭一觸即發,你竟能安然入睡,一點顧慮沒有了。我想了整整一夜,總是鬧不明白,你是麻木了,還是嚇傻了?”
聽了長孫氏的這一席話,李世民勉強睜開眼睛,笑著說:“心裏害怕,有顧慮,還能如此安睡?先前,東宮和齊王他們屢次來騷擾,我舉棋不定,心裏不踏實,難以成眠;如今,我已想通了,又做好了一切準備,再沒有可猶豫的。所謂不做虧心事,不怕鬼敲門呀!”
長孫氏說:“王爺說得對,平心而論,我們沒有對不住他們的地方。老天爺若是有知,也會支持我們的。”
“是啊,他們倒行逆施,喪心病狂,老天爺也不會喜歡他們,而是會來、會來……庇護我們的。”
李世民說到這裏,又呼呼入睡了。
不難看出,鎮定、沉著,大智大勇、深謀遠慮,是秦王李世民身臨險境時的一種寶貴的修養,是他作為政治家、軍事家所具備的優良品德和風度。
長孫氏和李世民所說的“老天爺不佑東宮和齊王,而來庇護秦王”,自然是希望得到“老天爺”的支持,這是迷信,也是曆史的局限。
如果拋棄“天命”的外殼,那麼李世民的鎮定、沉著的內核卻含著他對形勢的觀察、敵我的分析、軍力較量之勝負的判斷等。
這一切,都使這位身經百戰的秦王李世民深信:即將爆發的這場蕭牆之爭,自己將能穩操勝券!他所以能安然入睡,是因為這場鬥爭的結局——對自己將可能是一場喜劇,而對東宮和齊王,必然是悲劇!
武德九年,也就是公元六二六年的六月,太子和秦王兩大集團的矛盾已經發展到了一觸即發之際,但是他們的父皇李淵並沒有意識到問題這麼嚴重,反而自以為高明,在一批近臣麵前大吹大擂,說自己巧妙地處理了皇位繼承問題,並總結出幾點經驗來。
這一天,在座的大臣有裴寂、李綱、陳叔達、裴矩、封德彝等人,李淵首先說道:“自秦漢以來,皇權的繼承問題,一直是曆代帝王感覺最頭痛、最難處理的麻煩事情。遠的不說了,就拿前朝的文帝來看,為解決皇權的繼承付出何等的代價,朕一憶起這件往事,就不寒而栗,教訓真是太大了!”
在場的大臣們聽著皇上的議論,一個個想著各自的心思,等李淵的話一停下來,裴寂立即說道:“陛下聖明,既能總結前朝的經驗與教訓,又能妥善地處理好立儲之事,這是大唐之幸,萬民之幸,全都歸功於皇上的英明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