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與對方交談時,還會想其他事情嗎?
(3)你和不熟的人說話時,會覺得忐忑不安嗎?
(4)你是否時常會有找不到話題的時候呢?
(5)你不喜歡別人為你介紹陌生人嗎?
(6)你是否時常會有想不出好措辭的時候?
(7)你是否常常想中斷對方的談話?
(8)即使和親朋好友談話,也會有沒有話題的時候嗎?
(9)當你一講話時,是否感覺到其他人的坐立不安?
(10)你是否常常想中斷對方的談話?
(11)你與人交談時,爭執的情形是否比較多?
(12)你覺得用家常話會很難和別人交談嗎?
(13)你是否很少使用幽默的話語?
(14)在會談的時候,你是否會認為提早結束比較好呢?
(15)你是否常常請求對方趕快說明事情呢?
以上這些問題,如果你有5個以上的回答是“是”的話,那麼你就有必要注意說話的技巧了。
掌握正確的說話方法,能使我們判斷出自己的想法是否合乎情理,同時也能讓別人對我們有一個正確的評價,時間一長,自然能給人們留下良好的印象。
擇言有術應對自如
擇言有方,在出席宴席場合也能逢凶化吉,應對自如。
宴席中,那些酒量不大者,往往對一再勸酒十分尷尬,杯中之物,喝多無益,且勞神傷身。所以,學會一點謝酒的藝術,在日常交際中十分必要。
飲酒當然應是喝好而不喝倒,讓客人乘興而來,盡興而歸。那種不顧實際的勸酒風,說到底,也不過是以把人喝倒為目的,這充其量隻能說是一種低級趣味的勸酒術,乃勸酒之大忌。作為被勸者,當酒量喝到一半有餘時,應向東道主或勸酒者說明情況。如:“感謝你對我的一片盛情,我原本隻有三兩酒量,今天因喝得格外稱心,多貪了幾杯,再喝就‘不對勁’了,還望你能體諒。”如此開脫以後,就再也不要喝了。這種實實在在地說明後果和隱患的謝酒術,隻要勸酒者明白“樂極生悲”的道理,善解人意者,就會見好就收。
李某新婚大喜之日,當酒宴進入高潮時,某“酒仙”似醉非醉,侃侃而談:“請三位來賓,每人喝一瓶。”麵對“酒仙”言辭上的咄咄逼人,三位來賓中的許先生站起來說:“我想請教你一個問題:‘三人行,必有我師’,這是不是孔老夫子的話?”“酒仙”回答:“不錯。”許先生見其已入“圈套”,便說:“既然聖人說‘三人行,必有我師’,你又提出要我們三人一起喝,你現在就是我們三位最好的老師,請你先示範一瓶,怎麼樣?”這突如其來的一擊,直逼得“酒仙”束手無策,無言以對,隻得解除“酒令”。
此番謝酒,妙就妙在許先生先不動聲色,靜聽其言然後抓住“酒仙”言辭中的“突破口”,以此切入,提出問題,悄悄布下一個“圈套”,誘使其說出(或者同意)與自己相似的觀點,請君入甕,隨即“收攏圈套”,反戈一擊,達到製勝謝酒的目的。
當勸酒者采用“車輪戰術”,自己又無法把目標轉移時,可用攀比的方法保護自己。“今天在座的都是我的好朋友,理當一視同仁,要幹,大家一起幹!”來賓酒量不等,往往與勸酒者討價還價,迫使其做出一些讓步。
擇言不當,後患無窮
“你會說話嗎?”這樣問你,你一定覺得可笑,隻要是正常人,說話誰不會?可實際上問題並沒有那麼簡單。先看幾個笑話:
一剃頭師傅家被盜劫。第二天,剃頭師傅到主顧家剃頭,愁容滿麵。主顧問他為何發愁,師傅答道:“昨夜被強盜將我一年積蓄劫去,仔細想來,隻當替強盜剃了一年的頭。”主人怒而逐之,另換一剃頭師傅。這師傅問:“先前有一師傅服侍您,為何另換小人?”主人就把前麵發生的事細說了一遍。這師傅聽了,點頭道:“像這樣不會說話的剃頭人,真是砸自己的飯碗。”
在壽宴上,客人同說“壽”字酒令。一人說“壽高彭祖”,一人說“壽比南山”,一人說“受福如受罪”。眾客道:“這話不但不吉利,且‘受’字也不是‘壽’字,該罰酒三杯,另說好的。”這人喝了酒,又說道:“壽天莫非命。”眾人生氣地說:“生日壽誕,豈可說此不吉利話。”這人自悔道:“該死了,該死了。”
有一人請客,四位客人有三位先到。這人等得焦急,自言自語道:“咳,該來的還沒來。”一客人聽了,心中不快:“這麼說,我就是不該來的來了?”告辭走了。主人著急,說:“不該走的又走了。”另一客人也不高興了:“難道我就是那該走又賴著不走的?”一生氣,站起身也走了。主人苦笑著對剩下的一位客人說:“他們誤會了,其實我不是說他們……”話未完,最後一位客人也走了。
你看,說話是簡單的事嗎?如果我們說話時不加檢點,就可能傷人敗興,引起誤解,惹怨招怒。我們要注意說話的場合、對象、氣氛,不要隨意就說。像有些人去菜市場,問賣肉的:“師傅,你的肉多少錢一斤?”或飯館服務員上一盤香腸,說:“先生,這是你的腸子。”這類生活中的笑話,我們要注意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