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說服——社交的目的(1)(2 / 3)

(3)了解對方的興趣

有人喜歡繪畫,有人喜歡音樂,還有人喜歡下棋。養鳥、集郵、書法、寫作等,人人都喜歡從事和談論其最感興趣的事物。從這裏入手,打開他的“話匣子”,再對他進行說服,便較容易達到說服的目的。

(4)了解對方的其他想法

一個人堅持一種想法,決不是偶然的,他必定有自己的理由,而且他講的道理一般都符合國家政策、集體的利益或人之常情。但這常常不是他的真實想法,他的真實想法怕拿出來被人瞧不起,難於啟齒。如果領導者能真正了解他的“苦衷”,就能有針對性地加以解決。

(5)了解對方當時的情緒

一般說,影響對方情緒的因素有:一是談話前對方因其他事所造成的心緒仍在起作用;二是談話當時對方的注意力正集中在哪裏;三是對說服者的看法和態度。所以,說服者在開始說服之前,要設法了解他當時的思想動態和情緒,這對說服的成敗,是一個重要的環節。

凡此種種,你都要悉心研究,才能夠有針對性地采取你說服的方式。

了解對方是有許多學問的。許多人不能說服別人,是因為他不仔細研究對方,不研究用適當的表達方式,就急忙下結論,還以為“一眼看穿了別人”。這就像那些粗心的醫生,對病人病情不了解就開了藥方,當然沒有不碰釘子的。

說服別人要有耐心

如果你的觀點是對的,一時說不服人家,你很可能會犯過分心急的毛病。當然,如果人家聽了你的說服的話,立刻點頭叫好,改弦易轍,並稱讚你“一言驚醒夢中人。”這自然是最妙不過的。實際上,這樣情況並不多見。別人的看法、想法、做法,不是一天形成的。“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因此,要對方改變看法也決非一日之功。相反,即使他當時表示了心悅誠服,你還要讓他回去好好考慮。因為積習難改,當麵服了,回去細想可能還會出現反複。如果真是如此,千萬不能指責對方是“當麵一套,背後一套”。

正確的做法第一要耐心,第二要耐心,第三還是要耐心。

當你不能說服對方的時候,甚至被人搶白一頓後,不要生對方的氣,更不能生自己的氣。“算了,管這閑事幹什麼?”這種想法是不應該有的。

你要有長期做說服工作的準備。對於“成見”這座山,今天挖一個角,明天鏟一塊土。逐步解釋一些細節和要點,日積月累,“成見”就會漸漸消除了。

你還應當擴大你的陣線。有時候,別人不難被你說服,但他身後存在著龐大的力量,被人慫恿幾句,思想又有波動,所以,你麵對的可能不是一個人,而是一群人,有鑒於此,你應當從各方麵增加自己的力量。如你可以給對方介紹一些有益的書藉,看一部好電影,也可以找一些與你見解相同的人一起幫你作說服工作。通過這一係列的工作,不但從各側麵幫助對方,而且對你也是一個促進,因為你也從各個側麵的工作中提高了自己。

說服與批評之間,既有相似相通之處,又有相異相悖之處。這是兩個有部分外延交叉重疊的概念。

說服與批評,都有對人施加思想影響,從心理上征服人的意圖。批評常輔以說服,批評離不開說服;說服有時也帶有批評,但說服不一定都帶批評。如推銷產品時,一般都是向對方大講好話,極少有批評顧客、買方的。被批評者,一般都有缺點、錯誤。批評的目的就是為了幫助對方改正。說服人接受你的主張,總要或多或少能給對方帶來一定的精神上或物質上的好處。說服的過程,就是宣傳這種好處,令對方信服。被說服者不一定有什麼缺點、錯誤,他放棄的主張與接受你宣傳的主張,不一定有正誤之分,可能隻有全麵、完美的程度之別。

批評的態度較嚴肅或嚴厲,說話的語氣也較重、較強硬;說服的態度較溫和,說服的語氣也較輕、較委婉。批評的話語,貶義詞多於褒義詞、否定詞多於肯定詞。說服的話語,褒貶皆可;根據說服的對象與內容的不同,有時褒多於貶,有時貶多於褒。如果進一步仔細分類,說服還可以再分為批評性說服與讚美性說服兩類。接受批評,可能會屬於自覺自願,也可能多少帶點勉強。接受說服,完全是自覺自願,不帶任何勉強。

民主空氣濃厚,解決矛盾糾紛、統一思想認識時,說服多於批評,協商多於命令,其結果是人際關係和諧,人心團結向上,社交往來活躍。反之,則人際關係緊張,人心貌合神離,社交生活沉寂。雖然說服與批評皆不可少,但我們希望在一切社交場合,說服多一些,批評少一些。遇有矛盾分歧,盡可能多采用說服手段。

說服別人的步驟

有一次,卡耐基突然同時接到兩家研習機構的演講邀請函,一時之間,他無法決定接受哪家邀請。但在分別和兩位負責人洽談過後,他選擇了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