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讚美——交友的智慧(1)(2 / 3)

了解他人心理,還要以敏銳的洞察力觀其內心所向,不為表麵言辭所迷惑,你的讚美才能切中要害,打動其心。曾國藩在當時士人朋友看來,雖胸有大誌,但處事卻是謹小慎微,瞻前顧後,拘於名節。因此左宗棠在太平軍勢如破竹時,想動員守喪在家的曾國藩辦團練時,不免有些擔心。但學雜識廣的陳敷卻另有高見。他通過曾國藩的《戒行圖》,以其詩觀其人,認為謹慎拘名節隻是其外表,其實則是一渴望建非常之業、立非常之功、享非常之名的英雄豪傑式的人物,而不是那種規規然恂恂然的腐儒庸吏。他根據自己的判斷,前往曾府遊說,慷慨恭維,大加吹捧,當看到曾國藩談到調兵遣將時三角眼中榛色眸子分外光亮,更相信了自己的判斷,便進一步讚其既具有雍容大方、文人雅士之風度,又具有武士威嚴峻厲、肅殺凜冽之氣,“此氣驟然凝聚,有氣衝鬥牛狀”。陳敷知世論人,獨幽顯微,句句話都說到曾國藩的心坎上。就這樣,與曾國藩素不相識的陳敷竟被看作仙人知己。曾國藩被陳敷的大肆讚美灌得喜滋滋樂融融,對其所言深信不疑,最終帶孝出山,大辦團練。陳敷的高明之處即在於善從細微之處洞其內心世界,並在褒揚之時察言觀色,以證實自己的推測,為下一步讚美捕捉信息。否則,即使陳敷巧舌如簧,也難以打動曾國藩。

熟人之間了解心理很容易,雙方的言談舉止,表情變化,都傳送著其心理信息。由於彼此接觸較多,交往頻繁,更能抓住對方微小的心理變化。人的心理有相對穩定的一部分,也有相對不穩定的部分,往往隨氣氛和場合的變化而變化。聰明人就善於捕捉別人此時此該的心境,予以適當的讚美。一個中秋之夜,某單位舉行宴會慶祝佳節。常言道:“每逢佳節倍思親”,更何況是在這合家團圓的中秋之夜。來自四川,“獨在異鄉為異客”的劉斌麵對美酒佳肴,思緒又飛回了父母身邊。大家都是本地人,沒有人注意到劉斌情緒的變化,但逃不過王處長的眼睛。他看到置身於歡樂人群之中卻歡樂不起來的小夥子,立即意識到年輕人是想家了。隨即高舉酒杯,朗聲說道;“在這中秋之夜,大家像親人一樣聚在這裏舉行歡宴,我非常高興。尤其是小劉同誌,遠離故鄉親人,懷著極大的熱情來我們這裏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績。我在這裏向劉斌同誌表示感謝。希望大家關心劉斌,把他當作我們的親人,使他在這裏更好地發光發熱!”細心的王處長在這種特殊的氣氛下,通過觀察劉斌情緒的變化,推測出他此時的心理,他不是直接地去安慰他,而是通過稱讚和關心,使他拋棄思鄉之情,加入到歡樂的宴會中來。如果大家都覺察不到劉斌情緒的變化,即使是再歡樂的宴會,劉斌也是無動於衷,了解別人的心理,需要你做個有心人。“粗心”、“太忙”不能成為你不能了解別人心理的借口,隻能使你不能慷慨地讚美別人,降低你的水準。

讚美水平是高是低,慷慨與否,不在於你說話多少,關鍵在於你能否抓住對方心理,對症下藥,動之以情。

讚美,需要技巧

讚美是一門學問,其中的奧妙無窮。

“讚美”的實質是能抓住讚美的事物的實質。許多人常犯的錯誤,見了什麼都說好,見了誰都說高,有的是不懂裝懂,有的是隻知其一,不知其二,語言不到位,說不到點子上去,切不中要害,缺乏力度。在書法展上,我們經常聽到一些似懂非懂,不懂裝懂的人發出這樣的讚歎:“這字寫得真好!”問他究竟好在哪裏,他支吾半天說不出個一二三來。或者有人慨歎:“這手字真乃絕活!我一個認不出來!”如此讚揚,真是淺薄。

做一個讚美者,要懂專業知識。“隔行如隔山。”現代社會中專業分工很細;各專業相對獨立,自成相對封閉的係統。如果知識麵狹窄,無疑就成了“門外漢”,空懷一顆善良的心,卻找不到讚美的話題。

首先,要善於使用專業術語。術語是構成一門學問的細胞,是其基本構成要素和基本概念。

其次,對某一行要有一定的造詣,你的讚美,才會令人接受,並視你為知己好友。

讚美者還表現獨具慧眼。獨具慧眼的讚美者善於發現別人發現不了的優點、長處和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