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批評——為人的學問(4)(1 / 3)

還有,關心、理解、同情,以這三種態度來對待遇到麻煩或有困難的同事,是一個人有修養、有道德的表現。當一個同事絮絮叨叨地向你訴說他的煩惱時,在你看來可能是小事一樁,但你若能努力從他的角度去理解體會他的苦惱。用友誼和關心的態度去安慰他、開導他,他有可能會煩惱頓消;一個同事某日忽然對你莫名其妙地發脾氣,你不妨聯想一下他平時的為人,如果他:並非是歇斯底裏的,那麼,幾乎可以肯定,這位同事今天可能遇到了一些麻煩或內心有苦惱,才會如此一反常態。這時你不必與之計較。事後她必內疚而設法挽回的。假如你針鋒相對。當然理是在你一方,但和這位同事的友誼也許從此就完了。還有,同事家裏有什麼困難和不幸,大家主動前往關心、幫助,使其感到大家庭的溫暖。這不僅對同事之間的關係,而且對工作都是十分有益的。

(2)鄰裏之間融洽和睦,其樂無窮

俗語說:“遠親不如近鄰”,處理好鄰裏關係,也是一門交際學問。下麵幾點,將有助於你永結芳鄰。

①遇事先替人著想,講究禮讓,對水、電、衛生及公用麵積的使用,盡量做到公平合理,多占多用是最容易讓人反感的。

②對鄰居要一視同仁,不要厚此薄彼,尤其要注意當鄰居中地位、貧富不等時,都應給予同等對待,免得給人以巴結權貴的印象。

③生活中開電視、音響、說話等聲音不要過大。以免影響幹擾別人的生活,在休息時間則應盡量避免喧鬧。

④與鄰裏間發生矛盾或誤會時,若非原則問題,以息事寧人為好;若確有症結,應主動與對方心平氣和地商談、討論,尋求解決的辦法,最忌賭氣發火,惡語傷人。如果是孩子間發生衝突,應嚴於律己,多擾評自己的孩子,不要總怕自己的孩子吃虧,為小孩的事大人之間爭吵起來總是不好的。

⑤尊重鄰居,不要打探別人的隱私,不要在鄰居張三的麵前議論鄰居李四,也不要在鄰居李四的麵前數落鄰居張三。自己家人的長短也不要同鄰居議論,免得鄰居為了避嫌疑而不願同你打交道。

⑥聽到鄰居間發生爭吵,作為旁觀者應挺身調解,以理勸息,不要火上澆油,旁觀取樂。如果是鄰居家中發生矛盾,應視情況而定,一般的夫妻口角、母子爭吵,屬人家庭私房最好不要幹涉,過不了多久,人家會自行解決的,但如果矛盾較大,或其中一方請你作裁決評理等,借故推托就太冷漠了。假如矛盾發展到毆打、虐待等較嚴重的地步,就更不應袖手旁觀了。僅幫助別人解決家庭爭端應十分講究方式方法,一般應以調解為主,不應擴大矛盾、強化敵對情緒,這對別人今後相處不利。

⑦向鄰居借錢、物要及時歸還,若有意外情況不能及時歸還時,應主動說明原委,求得諒解同意。

⑧鄰居家有困難要主動幫忙。諸如別人有事代接小孩,別人家有人病了替送醫院、代買東西等等。有些事你付出不多,卻幫別人解決了大問題,算是利人而不損已,何樂而不為。

⑨鄰裏之間要互相依賴,不要失信疑人。你若有急事也不妨托鄰居照顧一下家裏。比如出遠門托鄰居照看家門,事情忙托鄰居照著一下孩子。每一個人都是珍惜別人的信賴的,擺出一副萬事不求人的姿態也會影響鄰裏關係,防鄰如虎更是傷和氣的。

⑩主動改善鄰裏關係,比如不妨和鄰居聊聊家常,常向鄰居老人問好,招呼鄰居孩子等。鄰居若來串門要表示歡迎,有可能的話,可安排一些共同娛樂機會。做了新鮮別致的食物,也不妨進一點讓鄰居嚐嚐鮮等,這樣會使鄰裏關係融洽。

(3)師生、師徒間尺短寸長,要尊師愛徒

師生間、師徒間既有長幼之秩,又有同仁之誼。這種關係是除家庭之外的一種最親密。最帶感情色彩的關係。從交際角度說的師生關係,主要指成年學生與老師的關係。有在正規學校裏形成的師生關係,也有個人業餘在社會上師從某方麵專家、學者專攻某方麵學問形成的師生關係,後者更帶個人因素,關係也更親密些,中國有“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古訓,也有“師道尊嚴”的說法,說明尊師是中國人的美德。而搞好師生關係,關鍵則在學生是否尊師,如何尊師。作為學生,從老師處得到知識營養的無私給予,這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應心懷勵激,永遠銘記的。這感激、尊敬之情表現在言行上,應是每次見麵,都應首先問“老師好”,然後再懇切地求教。求教時態度謙和,舉止端莊。對老師所講的東西要專心聆聽,認真思考。聽完後若要提問題須反複斟酌,謹慎委婉。離開時要有禮貌地向老師道謝、道別。有的人對老師隨隨便便地以“喂”稱之,聽老師講時大大咧咧地摳腳抓頭、東張西望,提問題時胡攪蠻纏、咄咄逼人,離開時不打招呼、揚長而去,這些都是極不禮貌的、極無修養的行為,是極不利於從師求教的。其次,作為學生,要關心老師的生活、身體、情緒、需要。老師病了,要去探望,問寒問暖、送水送藥;老師有困難,要去幫忙,搬煤買米,不吝力氣;甚至幫眼力不好的老師抄稿子,幫腿腳不便的老師寄信,都是學生應樂於做的,做這些不起眼的瑣事,絕無巴結之嫌,卻有報恩之譽,有良知的學生都不應羞於這樣做。再次,做老師的最關心的成長所以學生就把老師看作最知心的朋友。有了成果,應及時向老師彙報,讓老師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悅,因為這成功也有老師的一份;遇到挫折或失敗,也不妨同老師談談心、訴訴苦。老師一定會最理解你,最會替你分析原因,激勵再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