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厚是老練世故,灰是圓而不滑(1)(1 / 3)

1.讓別人顯得比你聰明

讓別人顯得比你聰明,這將成為你贏得對方好感、保護自己的法寶。所以,即使你比別人聰明時,為了最終的利益,也要學會“守拙”。

“守拙”即在別人麵前故意裝傻、裝糊塗,掩蓋自己的聰明才智,讓別人覺得他比你聰明,以贏得對方的好感和信任。可以說,“守拙”是一種掩飾自己、保護自己、積蓄力量、等候時機的人生韜略,更是一種做人的大智慧。

龔遂是漢宣帝時代一名循良能幹的大臣。當時渤海一代災害連年,百姓生活疾苦,終於不堪忍受饑餓,紛紛聚眾造反,當地官員鎮壓無效,對此感到束手無策,不得已之下,宣帝隻能派年已70餘歲的龔遂去任渤海太守。

龔遂到任後,先安撫了百姓一番,然後鼓勵農民墾田種桑,規定農家每口人種一株榆樹,一百棵茭白,五十棵蔥,一畦韭菜,兩頭母豬,五隻雞,對於那些依然心存戒備,整天都持刀帶劍的人,他勸說道:“幹嗎不把劍賣了去買頭牛?”

經過龔遂幾年盡心的治理,渤海一帶終於社會安定,百姓安居樂業,溫飽有餘。龔遂也為此而聲名大振。於是,漢宣帝召他還朝,他有一個屬吏王先生,請求同他一起回到長安去,並說:“我會對你有好處的!”其他屬吏卻不同意,怕他會壞了事。說:“這個人,一天到晚喝得醉醺醺的,又好說大話,還是別帶他去為好!”但龔遂還是帶他一起回到了長安。

到了長安後,這位王先生依舊每日都沉溺在醉鄉之中,也不見龔遂。一天,當他聽說皇帝要召見龔遂時,便對看門人說:“去將我的主人叫到我的住處來,我有話要對他說!”

盡管王先生整天一副醉漢的嘴臉,龔遂也不計較,真的趕往了王先生的住處。王先生問:“天子如果問大人如何治理渤海,大人當如何回答?”

龔遂答道:“我就說任用賢材,使人各盡其能,嚴格執法,賞罰分明。”

王先生聽罷,連連擺頭道:“不好,不好!這麼說豈不是自誇其功嗎?請大人這麼回答:‘這不是小臣的功勞,而是天子的神靈威武所感化!’”

龔遂接受了他的建議,按他的話回答了漢宣帝,宣帝果然十分高興,便將龔遂留在身邊,任以顯要而又輕閑的官職。

龔遂正是因為在屬吏王先生的建議下,將功績歸於漢宣帝,才讓自己的晚年更加有了著落。但如果他把一切功勞都歸結在自己身上,顯示自己的聰明才智,怕是情況就不會如此了。

中國一句成語叫做“鋒芒畢露”,鋒芒本意是刀劍的尖端,後人將之比作一個人的聰明才幹。人生需要鋒芒,如果一味的甘做陪襯,不思進取隻能一事無成,所以有鋒芒是好事,是事業成功的基礎。在為事業打拚的時候既有必要,也是應當。但是物極必反,在某些時候,鋒芒也是雙刃劍,可以刺傷別人,也會刺傷自己,所以運用時要小心翼翼。過分外露自己的聰明才華,很多時候都會導致自己的失敗。

特別是當你發現,這個不如你的人不是別人,正是你的上司的時候,“守拙”則顯得更加重要。如果你表現得比他聰明,就等於否定了他的智慧和判斷力,打擊了他的自尊心。所以,當你完全有能力贏了上司的時候,故意露怯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有一位年輕的律師,參加了一個重要案子的辯論。這個案子牽涉到一大筆錢和一些重要的法律問題。在辯論中,一位最高法院的法官對年輕的律師說:“海事法的期限是6年,對嗎?”律師愣了一下,看看法官,然後率直地說:“不。庭長,海事法沒有這項期限。”這位律師後來對別人說:“當時,法庭內立刻靜默下來,似乎連氣溫也降到了冰點。雖然我是對的,他錯了,我也如實地指了出來。但他非但沒有因此而高興,反而臉色鐵青,令人望而生畏。盡管法律站在我這邊,但我卻鑄成了一個大錯:居然當眾指出一個聲望卓著、學識豐富人的錯誤。”

這位律師確實犯了一個錯誤。在指出別人錯了的時候,為什麼不能做得更高明些?聰明、才華是好事,但是如果你把這當做向別人炫耀自己的資本,過分外露自己的聰明才華,那就是不明智的了。所以古希臘著名哲學家蘇格拉底在雅典一再告訴他的門徒:“你隻知道一件事,就是一無所知。”而英國19世紀政治家查士德裴爾爵士則更加直白地訓導他的兒子:“你要比別人聰明,但不要告訴人家你比他們更聰明。”

在人生的競技場上,如果你真有才華,也千萬別處處顯示出你比別人聰明,那樣不僅會讓你失去朋友,還會招來很多忌恨。

2.做人要活處世要圓

做人“活”了,處世才能“圓”。要做一個圓滑的精明人,就一定要深諳把直接變為迂回的道理。深諳厚灰之道者,無論是求人還是辦事,他們都懂變通、會應變,因為他們比任何人都明白,迂回比直白更管用的道理。

做人要學會變通,不可太死板。前麵已經是懸崖了,難道你非要跳下去嗎?執著很重要,但盲目的執著是不可取的。千萬不要被經驗束縛了頭腦,要敢於衝出習慣性思維的樊籠。

孫臏是我國古代著名的軍事家,他的《孫臏兵法》裏蘊含著豐富的變通的哲學。孫臏本人也是一個善於變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