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臏初到魏國時,魏王要考查一下他的本事,以確定他是否真的有才華。
一次,魏王召集眾臣,當麵考查孫臏的智謀。
魏王坐在寶座上,對孫臏說:“你有什麼辦法讓我從座位上下來嗎?”
龐涓出謀說:“可在大王座位下生起火來。”
魏王說:“不行。”
孫臏說:“大王坐在上麵嘛,我是沒有辦法讓大王下來的。不過,大王如果是在下麵,我卻有辦法讓大王坐上去。”
魏王聽了,得意洋洋地說,“那好,”說著就從座位上走了下來,“我倒要看看你有什麼辦法讓我坐上去。”
周圍的大臣一時沒有反應過來,也都嘲笑孫臏不自量力,等著看他的洋相呢。這時候,孫臏卻哈哈大笑起來,說:“我雖然無法讓大王坐上去,卻已經讓大王從座位上下來了。”
這時,大家才恍然大悟,對孫臏的才華連連稱讚。
魏王也因此對孫臏刮目相看,孫臏很快就得到了魏王的重用。
如果我們能像孫臏那樣,學會靈活變通,那麼很多問題就都會迎刃而解了。正如厚灰學所倡導的:凡事肯變通、遇事多思考,解決問題求新求變,這才是圓滑做人、精明處事的硬道理。
當有求於人的時候,我們要善於根據對方的性格、地位,以及當時的情況等諸多因素的不同,多角度思考對策,如果明知對方不可能立即答應自己的要求,在這個時候,就不要急躁,不妨變直接的請求幫助改用迂回戰術。例如:人的心理往往會有許多不易琢磨之處,如一個人想做某件明顯不妥的事,若不上前阻止,他可能橫下一條心硬是去做;但若假意支持,他卻很有可能就此打消了去做的念頭。
大書法家梁舟山的書法,風格獨特、高雅動人,當時京師中的達官貴人以得梁舟山書法作品而自豪。一次梁舟山從南方回京師,路過黃河,黃河水勢極大,無法渡河,被河督留在衙內。一連十幾天,河督出去辦事,無人陪梁舟山,梁舟山十分無聊,看到河督書房內有筆墨紙張,就聊作消遣書寫起來,幾天就把厚厚一疊宣紙寫了個精光,既有大字條幅,也有小楷、小篆。河督辦完事回來,看他寫了滿屋的字十分不悅地說:“這些宣紙,都是我從產地購來,準備進京送人,你卻把它浪費了。”梁舟山十分尷尬。
第二天,河督就派人把梁舟山送過了黃河。梁舟山到京後,將這件事告訴好友。好友說這河督在京做官時,曾托人向你要過字,你沒有給他。這次他故意不讓你過河,擺上筆墨紙張,給你一個樣子,你寫了字,他得了墨寶,卻不領情,反而把你數落一通。梁舟山恍然大悟,後悔不已。
這位河督可謂是“求字”的高手,不僅報了一箭之仇,還如願地得到了墨寶,真是一舉兩得。當然,這都得益於他做人靈活、善於迂回的高招。
著名的法國農學家安端·帕爾曼切在德國當俘虜時,吃過德國的土豆,回到法國後,決意要在自己的故鄉培植它。可是很長時間他未能說服任何人。於是他耍了一個花招。
1787年,他得到國王的許可,在一塊出了名的低產田上栽培土豆。根據他的請求,由一支身穿儀仗服裝的、全副武裝的國王衛隊看守這塊地。但隻是白天看守,到了晚上,警衛隊就撤了。這時,人們受到禁果的引誘,每到晚上就來挖土豆,並把它們栽在自家的菜園裏,土豆種植終於在法國流傳開來。
做人靈活,處世方能周全,這個道理相信大家都可以理解,但做起來卻不見得都能“手到擒來”。這可能就是運用“厚灰”好壞的差別了。所以大家在為人處世的過程中,都應該學著改變思路,把思維變活、把事情做圓,那麼自己所希望達到的目的,就會輕而易舉地實現了!
3.學會和不喜歡的人交朋友
我們身邊總會有一些人讓我們心生厭惡,有的可能是因為利益的對立,有的可能是因為不好的印象,也有的可能是他身上有某種不良習慣。總之,你可能見到某類型的人、聞到某種味道、聽到某種聲音,都會產生自然的心理反射作用。
“遇到和我無緣的性格合不來的人,看到對方模樣就覺得不舒服、不順眼,對方的一舉一動或一言一行,都讓自己看不慣、不喜歡,甚至連發型和服飾都鄙視和嫌棄。”我們經常聽到有人這樣說。
顯然,存在這種心理是不理智的。假如某個人讓你覺得很排斥,或許這個人根本就沒有對你發生過任何利益的糾葛,而你討厭的人也未必會真的對你造成不好的影響,那隻是你主觀意識在作祟,導致你排斥對方、不願接觸對方;如果對方也有同樣的回應,就會造成互相敵對的局麵。相信這是任何人都不希望見到的。
所以,為了不因對某人毫無理由的“好惡”而到處樹敵,我們需要學會和不喜歡你的人交朋友,也要善於同自己不喜歡的人,甚至是自己的敵人交往——這是氣度,是胸襟。你看競技場上的對手,競技之前擁抱,競技之後再次擁抱;你看古今中外的政壇風雲人物,即便對自己的政敵恨得牙癢癢,恨不得把政敵嚼碎吞下,卻也能麵帶微笑與之握手。
學會和不喜歡你的人交朋友,這並不是一件很難做的事,嚐試去做,你不僅會多一個朋友,還會得到切實的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