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一來,張望就把自己完全擺在了與對方人格平等、身份平等、心理平等的位置上。於是,張望便可穩定情緒,有利於理智地思考和麵對。如果對方所給的臉色確是自己言行失當所致,那就主動改正;如果對方的“臉色”部分有理,那就部分改正;如果對方毫無道理地給人“臉色”,那就應該毫不在意地不予理睬。這種傲然、坦然的人格立場,也是一種恒定的力量。久而久之,給人臉色看的人,也就自覺沒趣,臉色也就悄然隱匿了。
看重別人臉色的人,必定是一個很自卑的人,總怕自己因為言行不當,被人看不起,被人貶低或否定;也怕惹人不愉快,或傷害了對方,遭人拒絕和排斥。因為自己太脆弱,就覺得別人承受力差,進而再損傷自己。所以,建立起自信,才是不在乎別人臉色最可靠的保證。有自信的人,隻把心思和精力用於自己該做的正確的事上,用在自己所追求的目標和向往的樂趣中,他就能與人為善,和睦融洽相處,也就不怕出現矛盾,坦然麵對非議了。
不必特別在意別人的臉色。“別人的臉色”這玩藝兒,其實是無所謂“有”,也無所謂“無”的。你若有心注意它,就有;你若無心注意它,就無。要想不在意別人的臉色,就需要建立起一種內在的自信。
6.抬高自己但不貶低別人
現如今的人們越來越現實,所以在人際交往中你適當地抬高自己並不是不可為的行為。但是,如果在抬高自己的同時,過於清高自負,旁若無人地在言行上貶低別人,表情造作、誇張地高談闊論,則必然會引起別人的反感。
某單位的王昶伯,總是在利用一切機會表現自己,同時打壓、諷刺著別人。某天一位同事正在遺憾兒子差兩分沒被清華大學錄取,一旁的王昶伯見來了機會,馬上插嘴到:“真是的,我那兒子也不爭氣,要升初中了,才考了99分。”旁人不難看出,他到底是自貶還是自誇。這年秋季,他辦完調動手續,滿以為同事們會熱情歡送,豈料送行的隻有一名例行公事的幹部。
為什麼看見別人好不能祝福,而要妒忌;為什麼偏要踩低了別人,才能抬高自己;為什麼看見別人從高處掉下來,不是給予幫助而是幸災樂禍呢?
在自己努力上進的時候,更應該歡迎別人超過自己才是;而當別人已經超過了自己的時候,要對別人持一種欣賞、羨慕的正確態度,並且滿腔熱忱地幫助別人成長進步;必要的時候,甚至可以當“人梯”,讓別人踩著自己的肩膀衝上去。但生活中,這樣的人總是太少了。
一次羅平和李健在超市買東西,李健在超市買了一袋包裝幹果後,在羅平麵前說“你們買的散裝幹果很多都是生蟲子的,還是買包裝的好。”羅平故作驚訝地回應:“你怎麼不早提醒我啊?害得我還買了4斤呢。我看你試吃的時候說好,就買了,要知道你可比我識貨得多。”
李健對羅平的回應好像很滿意,或許羅平這麼說滿足了他的虛榮心,卻不知那是羅平對付他貶低別人抬高自己的一種方式。羅平心裏說:“不就是想抬高你自己嘛?我滿足你。其實我心裏很不高興的,你買的是上等貨,為什麼你要事後才說我們買的幹果不好呢?”
還有一次,高考第二批本科各大院校上線的分數線公布時,李健女兒沒有達到第一誌願的大學錄取分數線,隻能去第二誌願的農校了。李建就到處說第一誌願的大學隻是紙招牌,其實第二誌願的農校要比它們好得多。其實明眼人都明白,如果李健女兒考進了第一誌願的大學,他就不會這麼說了。
其實,抬高自己和貶低別人往往隻有一步之差,關鍵在於把握一個適當的分寸。說話的語氣也要注意,在與別人交談時多用“我們”,少用“我”,因為用“我”會給人距離感,而用“我們”會使人親切。講話時最好也盡量少用“嗯”“哦”“啊”等停頓習慣,這些語綴會讓人感覺出是一種敷衍、傲慢的官僚習氣,而令人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