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8章 厚是當麵擺平,灰是背後通融(3)(2 / 3)

曾國藩接著派人去接多隆阿過來議事。多隆阿正在為鮑超這家夥的“無理蠻橫”而受氣,已揚言向朝廷上折,彈劾鮑超軍紀敗壞、不聽號令,請清廷將其革職查辦。多、鮑衝突的起因是這樣的:鮑超三天不打仗就手癢,一天他找多隆阿商量,夜裏去劫龔得樹的軍營。多隆阿覺得風險很大,就沒答應。這讓鮑超非常生氣,心想沒有你多隆阿,老子照樣能行,於是他帶著自己的人馬,去劫敵營,很順手,把龔得樹打得丟盔棄甲,逃之大吉。可是,就在鮑超得意之時,陳玉成也乘霆字營得勝虛驕的空隙,發起一場反攻,打得霆營傷亡幾百人,後退幾十裏。在多隆阿看來,仿佛一切都在他的預料之中,他臭罵了鮑超一番,說不把自作主張的鮑超劾倒勢不為人!鮑超畢竟吃了敗仗,心裏有些怕,所以立即騎快馬趕到東流,向曾大人求援。

多隆阿見到曾國藩,把鮑超狠狠指責了一番。曾國藩認真地聽,然後拿出幾封信,交給多隆阿。多隆阿見是匿名信,好生蹊蹺地看起來,越看心裏越緊張。曾國藩故意問信中寫了什麼。原來,這些信是曾國藩為了調解多、鮑之間的矛盾而使用的工具,有的控訴多隆阿軍紀鬆弛,殺雞宰狗,騷擾百姓;有的讚揚他智勇雙全,夜襲龔得樹,趕走五萬匪軍……多隆阿看傻了眼,這些事明明是鮑超幹的,怎麼功過都記到自己頭上?他吼道:“這不是我幹的,平白無故地冤枉我!”

曾國藩也故意替多隆阿鳴不平,說鮑超幹的好事,怎麼可以栽贓栽到多將軍頭上呢?哦,明白了,湘勇怎麼能與綠營比呢?綠營在老百姓心中的地位遠遠高過湘勇,難怪鮑超在桐城掛車河所做的一切,好事壞事,都算到多將軍的頭上。

聽了曾國藩的話,多隆阿陷入了沉思。這時,曾國藩接著說,多將軍向皇上上奏的折子怎麼寫的?會不會也像寫信的人一樣,把鮑超的過功是非記到自己頭上?因為畢竟自己是主,而鮑超為副,綠營是政府的正規軍,朝廷對多將軍抱著巨大的期望。多將軍隻能與部屬精誠團結,上下齊心,各營互愛,才能打敗長毛,不負皇上所托。一場大戰即將開始,如果多將軍不原諒鮑超,心思花在上奏上,必會貽誤戰機,後患無窮。

曾國藩的幾句話,說得多隆阿心裏不安起來,連忙說:“聽曾大人的話,以後注意即是。”曾國藩已經備好酒宴,他攜起多隆阿的手,邊走向宴廳,邊說:“我和我的幕僚,都認為你多將軍智勇膽識都比鮑超強。他鮑超不過是一介武夫,勇氣有餘,韜略全無,而多將軍出身世家,身份高貴,愛兵如子。我安排他與你一起截擊陳玉成,是讓他向你學習。我剛才已向他說明了這一點,他保證從此聽從你的調配。”

“他也來了?”多隆阿驚問。曾國藩哈哈大笑,說:“是我請你們來的,坐坐,喝酒,你們兩個杯酒釋前嫌!”正在這時,鮑超出現了,開口即是:“多將軍,你為什麼要上奏彈劾我?”多隆阿望了一眼曾國藩,笑道:“奏稿還沒寫呢!我是來請你回去一同殺敵,為皇上立功,哈哈……”

曾國藩把充滿愛意的酒篩到兩位戰將的杯子裏,在一片說笑聲中,鮑超與多隆阿握手言和了。

從這個例子中,可以看出,曾國藩為了搞好下屬之間的關係,其用心良苦。他看到了鮑超與多隆阿各自的長處,如果隻是由於性格因素而不能整合彼此優勢,那實在可惜。與其說領導識人不準,人員配置不當,不如說領導缺乏調和矛盾、團結下屬的能力。

為官者對待下屬無差別心,才能把大家牢固地團結在自己的周圍,這樣,官才好當,共同的事業目標才會實現。曾國藩明白這一點,所以他說,下屬有個性、有脾氣,鬧別扭,是常態,重要的是,上司要善於通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