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虎
過年前,我到淮安淮陰區棉花莊鄉看望外婆,外婆和大舅一家生活,可我隻見到已經90歲的外婆和60歲的大舅母,大舅及幾個表兄弟都還在外打工。舅母告訴我,如今前後莊男勞力多在外打工,房子比以前漂亮,可村裏的人卻比以前少了。有感於此,我決定做個調查,看看農村的勞動力狀況。我在我所在的縣(江蘇洪澤)選三個樣本村:一個是人口大村共和鎮澗前村;一個是位於交通要道的黃集鎮婁趙村;一個是傳統農業村岔河鎮濱河村。調查結果:共和鎮澗前村,16-50歲農村勞動力有761人,在縣內就業17人,外出務工436人,在家務農148人。在縣外務工的主要分布在南京和蘇錫常地區,從事建築、電子等工作,月收入在2000至5000元,少部分人在外已購房。在家務農的以大齡人員為主,男性主要從事農副業,女性主要是陪子女讀書。樣本二:黃集鎮婁趙村。16-50歲勞動力有937人,在縣內就業204人,在縣外就業396人。其中全家外出56戶,占全村30%以上。外出人員大部分在蘇錫常地區,月工資在2000到5000元之間。樣本三:岔河鎮濱河村。全村804戶,16-50歲勞動力1692人。在縣內就業196人,縣外打工1163人,在家務農326人。已有120多戶在蘇州、上海、南京購房,主要從事電工、木工、電子操作等工作,月工資在2500-5000元之間。調查中發現外出務工人員願意回鄉就業的很少,我們縣許多勞動力已經在外買房“生根”,這部分人再回轉的可能性較小。
相信這三個樣本並非我縣孤例,但建設新農村,還須新農民。請先改善農村的基礎設施及文化建設,方可“引民回巢”,促進村莊人丁興旺、人才成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