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神仙薯的辦法同樣可以施之於南瓜,也是把南瓜先蒸熟,陰幹,切片,上漿,曬幹,再蒸,再曬,不過那味道畢竟趕不上神仙薯。但有些俏皮的媳婦會把整個南瓜橫切成一個大圓圈,這樣做出的南瓜幹則可以套在小孩的脖子上,憑空增加許多趣味。
除了紅薯南瓜,你們家鄉盛產大米,所以米也是做點心的重要原料。最簡單的當然就是炒米,你們鄉下的炒米跟後來在城裏看到的米花差不多,但製法和味道都不同。炒米是把米飯,尤其是每天沒吃完剩下的米飯曬幹,放在一個陶製的壇子裏,等到積累到一定數量,就倒出來放在鐵鍋裏炒,炒熟了就可以吃了,而且可以裝在壇子裏慢慢吃。這種炒米比城裏的米花硬實,有嚼勁,似乎也更香甜。你們鄉下過年過節時常把這種炒米放在茶裏,再加上幾個紅棗來待客,有點像客家人的“擂茶”。湖南鄉下很流行這種茶,有的還在裏麵加上幹生薑片、橘皮之類的東西。聽說湘西的苗族、土家族也有類似的吃法。
大米做的點心你以為還是米粑最好吃。米粑的花樣很多,大體上都是把米磨成粉,和水做成圓形,最粗糙的是用手捏,講究一點的則是用模子壓成。那模子通常都是木頭做的兩塊有柄的像手鏡一樣的東西,前端做成圓形,挖空,精致的還刻上圖案,把米粉團壓進這圓槽裏,兩塊對準壓緊,再磕出來蒸熟,曬幹即成。吃的時候先把這樣的幹米粑泡在水裏,幾個鍾頭後再撈出來,或煎或烤,如能加點糖,就更好吃了。農曆過年時節,一家人圍坐在柴火熊熊的火塘邊,一邊聊家常,一邊烤米粑吃,這就是鄉下人最快樂的時刻了。這種米粑一般由粘米做成,但最好加點糯米粉或高粱粉,口感就會比較好。還有一種純粹用糯米做成的米粑,這種米粑通常不用模子做,因為糯米粉團會粘在模子裏磕不出來,所以要用手搓,個子也比較小,形狀也不那麼統一,這種米粑你們鄉下有個特別的名字叫“biǎng-粑”,這個biǎng字你始終不知道怎麼寫,普通話裏連這個音節都沒有。這種“biǎng-粑”味道最好,在你們鄉下算高級食品。你後來到了湖北,覺得湖北人吃的糍粑差可比擬,但似乎也沒有你們家鄉的“biǎng-粑”好吃。
在各種米粑中,你印象最深的,或者說你最鍾情的,是桐葉粑。這桐葉粑的做法跟其他米粑沒有什麼兩樣,隻是把和了水的米粉團用一片大的桐葉對折包起來,然後放到鍋裏去蒸,蒸出來的米粑就帶有濃濃的桐葉香。而那形狀尤其可愛,白白的半圓形,有點像一顆心,如果用來做情人節的禮物應該是很合適的吧。還有一種春菜粑,是用一種春天地裏長的野菜(不是薺菜)切碎加在米粉裏做成的,味道也很特別,真好像有一種春天的味道。你後來到台灣,吃到一種叫做“碗粿”(粿,普通話音“果”,米食也。但台灣話裏卻讀作“貴”,不知何故)的小吃,與你們鄉下的桐葉粑、春菜粑有點像,但那味道似乎也差得遠。
2009年8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