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顧茅廬時,劉備對諸葛亮說:“漢室傾頹,奸臣竊命(奸臣竊奪了皇權),主上蒙塵。孤不度德量力,欲伸大義於天下,而智術短淺,遂用猖蹶(使我遭受挫折),至於今日。然誌猶未已……”(《三國誌諸葛亮傳》)“欲伸大義於天下”和“誌猶未已”這些話,鏗鏘有力,落地有聲,充分體現了劉備的“非池中物”的淩雲壯誌。
《三國誌》中曾如此高度評價劉備:“先主之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及其舉國讬孤於諸葛亮,而心神無貳,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機權幹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狹。然折而不撓,終不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競利,且以避害雲爾。”
曹操說:“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三國誌先主傳》)”在不可一世的曹操眼裏,除了自己外,隻有劉備才夠得上是英雄。
他還說過:“劉備,吾儔也。”(《三國誌武帝紀》裴注引《山陽公載記》)儔、同類,不相上下。
程昱說:“觀劉備有雄才而甚得眾心,終不為人下。”(《三國誌武帝紀》)
程昱又說:“劉備有英名。”(《三國誌程昱傳》)
劉曄說:“劉備,人傑也。”(《三國誌劉曄傳》)
魯肅說:“劉備,天下梟雄。”(《三國誌魯肅傳》)
周瑜說:“劉備以梟雄之姿……”(《三國誌周瑜傳》)
劉備待人之好,連刺客都不忍對他下手。《三國誌》中有這樣的記載:郡民劉平素輕先主,恥為之下,使客刺之。客不忍刺,語之而去。其得人心如此。
《魏書》也記載了這則故事:劉平結客刺備,備不知而待客甚厚,客以狀語之而去。是時人民饑饉,屯聚鈔暴。備外禦寇難,內豐財施,士下者,必與同席而坐,同簋而食,無所簡擇。眾多歸焉。
這不僅僅是劉備禮賢下士的真實寫照,也說明了劉備的個人修養和超凡的人格魅力。
信史《三國誌》除記載劉備的英雄之誌與時人對其的高度評價外,還記載了當時人們以行動對劉備的追隨:如:中山大商賈張世平和蘇雙,以金錢資助劉備,使他有了拉隊伍起家的本錢(“劉備、關羽、張飛三人結拜畢,來日收拾軍器,但恨無馬匹可乘。正思慮間,人報有兩個客人,引一夥伴當,趕一群馬,投莊上來。三人出莊迎接。乃世平同蘇雙,每年往北販馬,近因寇發而回。備請二人到莊,置酒管待,訴說欲討賊安民之意。二客大喜,願將良馬五十匹相送;又贈金銀五百兩,镔鐵一千斤,以資器用。”);在曹操屠戮徐州之際,徐州官員麋竺等根據陶謙死前的遺言,把徐州讓給劉備。據《三國誌先主傳》記載:“(陶)謙病篤,謂別駕麋竺曰:‘非劉備不能安此州也。’謙死,竺率州人迎先主。”;在劉備被呂布擊潰的危急關頭,徐州富商麋竺(先祖世代經營墾殖,養有僮仆、食客近萬人,資產十分可觀)以家資助軍,送來了二千下人和大量金銀貨帛,還把妹妹(即後來的麋夫人)嫁給劉備。使劉備的力量大為增強。後來曹操想表奏麋竺為嬴郡太守,但麋竺與其弟麋芳都不接受,決意跟隨劉備。益州平定後,麋竺任安漢將軍,位在諸葛亮之上……這一切,都說明劉備盡管先後十易其主,也不失為一個被曆史所肯定的大英雄。他最終能成就帝業,三分天下有其一,固然是時勢使然,但其非凡的才能和較高的綜合素質也起了很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