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盡忠報國以致不顧形跡。1137年,嶽飛聽說金人想在汴京立飲宗之子,就上疏高宗請立太子以安定人心。當時同行的隨軍轉運使薛弼就勸他,作為在外領兵的武將,不應該在這樣的問題上發表意見。嶽飛卻以正辭嚴地道:“臣子一體,也不當顧慮形跡。”“不當顧慮形跡”這幾個字中可以看出,嶽飛在政治上是幼稚到了何等可愛可笑的程度。一個武將卻幹預起皇帝的“家事”,這是趙構無法容忍的。高宗本來就對這個問題很敏感,因為戰亂敗亡,泥馬渡江,受了驚嚇而不舉,本就是大煩惱,唯一的一個兒子也在苗劉兵變後死了,現在的兩個皇子還是過繼來的。而後來嶽飛還經常幹預“國事”,這也讓趙構十分不爽。趙構認為,戰和這樣的國家大事由文臣們討論決定,武將隻要能夠忠實執行決策就行了。嶽飛卻經常在這個問題上指手劃腳,一點都不懂的韜光隱晦。在這點上韓世忠就做得很好,被解除兵權之後就當起了發型設計師,頗能引導京城潮流。
五、性格固執以致意氣用事。嶽飛一味主戰、反對議和的這一點秦檜在遺囑中也提到說,嶽飛和宋高宗因為一件事發生了根本的分歧,以後皇帝便不再喜歡嶽飛了。其實,宋高宗對金的態度,可以說是國仇家恨,不共戴天。隻是從軍事上、經濟上苦於沒有大舉興兵反擊金國的本錢。當時金國幾乎每三年就要組織一次大規模的入侵,在內憂外患之中的高宗皇帝可以說焦頭爛額,高宗一方麵重用嶽飛等武將四處撲火,高舉北伐大旗,另一方麵又不得不讓秦檜牽頭一次次對金“議和”,以便得到喘息之機。可嶽飛嶽飛一味主戰、反對議和的想法根深蒂固,沒有一點回旋餘地,認為皇上如此重用我,就要把金國打出中原,有時甚至不惜和皇帝對著幹。高宗為了取得武將對“議和”的支持,特別賜於劉光世、張俊、韓世忠三大將新的封號和官爵,並提升嶽飛為開府議同三司。升遷本來是件求之不得的好事,然而固執的嶽飛連上四折表示不接受。並指出,現今的形勢不容樂觀,應加緊訓練士兵,以備不測。他要求皇上追回成命,以便“保全臣節”。這樣,迫使趙構在三下詔令之外,又好言寬慰。更有甚者有些要求得不到滿足(如合並淮西軍和強令撤軍)時,就鬧性子,撂挑子,上廬山。在封建時代,這叫做抗旨,叫桀驁不馴,是皇帝最害怕的事情;每一次都是死罪,何況再三?
六、據說當時還有兩個小道消息促成了皇帝殺嶽的決心。第一是說,嶽飛三十出頭就當上了節度使,嶽飛有一句話,說在我朝這些大將裏麵,能三十出頭當節度使的,除了太祖,隻有我嶽飛一個人;第二是說,嶽飛解了兵權之後,嶽雲和張憲在湖北襄陽舉兵要擁嶽飛,武力要挾朝廷恢複嶽飛的兵權,結果就偏偏在這個時候,嶽飛不合時宜的上表,言詞激烈,要求恢複自己的兵權。做法實屬太傻,所以授小人以柄,讓皇帝更加疑心了。
從上麵的分析可以看出,有關嶽飛的死因,並不完全是秦檜以“莫須有”罪名害了的,而是當時的政治形勢殺害了他,也是屢犯忌諱的個性殺害了他。嶽飛的所作所為,在有了所謂“杯酒釋兵權”的宋朝,要換了崇禎皇帝,大將做上述隨便某一件事情,腦袋恐怕早搬家了。趙構忍了很久,而他是一直把嶽飛當成親信的,嶽飛也是趙構的衛星,乘著火箭升上來的。趙構不到萬不得已他是不會殺嶽飛的,而嶽飛的確一而再、再而三地犯了趙構的忌諱,而嶽飛卻並沒有很好地覺察到這些,這就是其不懂政治的地方。趙構對嶽飛從喜愛到不滿,到失望、到忌諱,最後則是憤恨,等到最終秦檜拋出嶽飛謀反的事情時,趙構幾乎都沒有什麼懷疑,隻有震怒,於是有了風波亭冤獄。直到秦檜死後,趙構為許多受秦檜迫害的人平了反,卻不願意為嶽飛平反,甚至因為恨“嶽”這個字,把嶽州都改名為池州。可見他對嶽飛的態度。而事實證明,自嶽飛死後宋朝又存活了138年,所以說議和也並不意味著就是投降。倒是秦檜在自己的遺囑中讓他的後世一定要“遠離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