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曾經滄海(2 / 2)

鄧友梅在一篇散文裏說,“外地人到北京總要看故宮、長城、頤和園。這合情合理。但千萬別產生誤解,以為這就是北京的生活環境。不是這麼回事……還有另一個北京。把北京比作一座寶塔,故宮、頤和園隻是塔尖上赤金的寶頂,下邊還有十三層,那才是塔的主體。民間另有民間的名勝和景點。”這話說得很形象。屬於北京平民百姓的名勝和景點很多,其中就有個陶然亭,友梅說,“我在陶然亭旁度過數十春秋”,可見對這裏熟透了。他還說,“文化大革命後期,我們一些在陶然亭避難的人還共同建立一座亭子,經荀令文兄命名為‘侃山亭’,因為天天有一群人坐在這亭裏侃大山!十幾年過去,當年亭友逐年減少,真所謂‘舊朋去散盡,餘也等輕塵!’”對這些話我想解讀一番。鄧友梅的“亭友”們有八十餘人,其中老人居多,而且多是“老北京”平民,他們肚裏有很多生動的故事,侃將起來,語言之精彩,語彙之豐富,可以讓學者教授佩服得五體投地。關於故事,北京市民也是得天獨厚,700年帝都嘛,遠的不說,從英法聯軍、八國聯軍入侵北京,火燒圓明園(實際上是焚毀了“三山五園”),到戊戌變法,宣統退位,袁世凱稱帝,五四運動,七七事變,新中國建都京……中華民族的興衰榮辱,整個一部近代史的重大事件,無不與北京有著血肉聯係,或就是發生在北京,真是說不完的北京城啊!一街一巷,一堂一殿,都能寫出一部大書。而些“老北京”平民--鄧友梅的“亭友”們,正是北京故事的見證人,也是作家的老師。梅與“亭友”們的感情很深,“舊友去散盡”這話大約是5年前寫的,據說,友梅常去看望這些老朋友,還一個個地為老人們送終。《煙壺》、《那五》、《話說陶然亭》、《尋訪“畫兒韓”》、《雙貓圖》、《邵氏兄弟》、《“四海居”軼話》這些膾炙人口的京味小說,都有深厚的文化積澱,是無法閉門造車的。

鄧友梅祖籍山東,熱愛山東。外國科學家提出人的性格也受基因的影響。我看這話在友梅身上得到了印證,他就具有山東人直爽的性格。遇有不平事,還敢發脾氣。林斤瀾大哥就說他,“不定哪根毛沒摩挲順,又躥啦!”不過這是20年前的情況了,自從友梅當上中國作協的外事書記、外聯部主任、作協新聞發布官,學會了外交辭令和遊戲規則,又去過許多國家,以及年齡漸長,“六十耳順”,也就很少發脾氣了。“六十六,掉塊肉”,他不迷信,卻悄悄地去菜市場買一塊肉,想扔掉消災,可惜人家不賣一塊錢的,最少五塊錢,買了又舍不得扔,被鄧太太炒菜用了,他也沒脾氣。他除了被選為中國作協副主席之外,還是中華名人垂釣俱樂部的副主席,並介紹我也參加這個俱樂部,說釣魚可以磨煉性情。在我看來,他釣魚的技藝實在沒法恭維,經常坐在池邊看別人的魚兒上鉤,自己的浮漂一動不動,空竿而歸,也沒脾氣。還跟我說,年齡大了,要自己哄著自己好好過日子。唉,半生坎坷,潛心寫作,不會釣魚,也有魚吃。可見此人已修行得不錯了,能夠健康長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