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江遍地神話,俯拾即是:傳說很久很久以前,桃花仙子駕起五色祥雲,外去視察花事。一日,來到一個叫楊柳溪的地方,低頭一看,但見山景十分清幽,溪水淙淙,鬆風謖謖,梨花飛雪,杜鵑吐豔,暖風拂柳,嬌鳥啼春。桃花仙子不覺心曠神怡,連忙降下雲頭,且行且賞,轉過幾折山徑,穿過幾曲林陰,忽聽水聲雷吼,響遏行雲。循聲望去,猛見一高崖摩天兀立,百丈有餘,一條瀑布飛瀉而下,酷似玉龍一般,噴珠吐玉,雲繞霧遮,豔陽斜照,彩虹高掛。桃花仙子暗自讚歎:就是洞天福地,瑤池仙境,也比不上這人間美景!隻可惜少了些許桃花點綴清流碧岸之間,成了美中不足之處。歎息之餘,忽然心生蓮花妙計:我何不憑借手中法力,在這般絕色美景之間,再添上一處桃花流水,豈不妙哉?心想手至,遂從發髻上取下一襲紗巾,順勢一拋,化作一片紅雲,飄飄悠悠,悄然落地。不消片刻,忽見平地上長出一片桃林,夾河而去,十裏有餘;眨眼間葉茂花繁,雲蒸霞蔚。一陣微風吹來,紅雨紛紛而落,染成一河胭脂水,飄開十裏桃花香。
這時,在附近勞作的農夫,被這突如其來的美景驚得目瞪口呆,紛紛停下手裏的活計,跑去觀賞。更有好事的妙齡少女,英俊後生,成群結隊地跑進桃林,尋雙配對,且歌且舞,傾瀉激情,一訴衷腸。這事被人們奔走相告,紛紛傳說,一傳就傳到了百裏之外的益陽縣城,知縣是個讀書人出身,自認為肚子裏有幾滴墨水,政務之餘,極好遊山玩水,吟詩作對,聞得有這般美景奇事,自然是喜不待言,連忙吩咐師爺租船備酒,攜同城裏的幾個酸腐秀才,興衝衝一並前往,探個究竟。
他們逆資江而遊,一路上飲酒吟詩,觀山賞水,好不快樂。時至晌午,才醉熏熏來到當年屈原行吟懸釣、寫作《天問》的鳳凰山下,船頭向左一拐,進了獺溪,桃林未至,花香先聞。他們催促船夫一陣緊劃疾馳,滑過一線淺灘,撞人一處深潭,隻見潭水早已被桃花染紅,滿潭花瓣猶如彩鯽一般,把遊船團團圍住,依依不散。舉頭望去,又見桃林十裏,豈此千株萬株?桃林連綿不絕,花團錦簇,燦如落霞鋪地,焰火騰空。麵對這般奇花妙景,他們一個個看得呆若木雞,如夢如幻,如醉如癡。待到一陣清涼的河風吹過,縣太爺最先醒過神來,大呼筆墨伺候。師爺跌跌撞撞地捧出文房四寶,恭恭敬敬放在一張雕花文案上。縣太爺大筆一揮,如遊龍出洞,舞鳳淩空,一副集句聯便躍然紙上:“桃花盡日隨流水,江月何年初照人。”博得幾個酸腐秀才一陣激賞,交口齊讚:“大人真是文思敏捷,才高八鬥。聯如其景,景如其聯。妙哉,妙哉!”師爺奉承慣了,豈可落在人後,臭屁哄哄地更有一番表白:“大人的這副對聯,妙就妙在它還是一副藏頭聯哩。你看用‘桃花江’三字來應對眼前的其情其景,豈不更是妙上加妙,妙不可言。”大家又是一陣讚許,把個知縣大人吹進了雲裏霧裏,不知身在何處。從此,桃花江就成了這條小河的名字。楊柳溪也好,獺溪也罷,逐漸被塵封灰掩,年深日久,就很少有人再知道它了。倒是桃花江的名頭越叫越響,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上世紀30年代,有個叫黎錦暉的人,與桃花江有一麵之緣,沾了些許靈氣,腦子裏的文藝細胞發生裂變,突然釋放出許多能量,竟毫不費力地寫出了一首《桃花江是美人窩》的歌來:“桃花千萬朵,比不上美人多”“桃花顏色好,比不上美人嬌”,一夜之間唱紅了半個世界,遂使豎子成名。你說神也不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