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命橋(2 / 2)

一天深夜,程知縣終於想出了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

於是,他便連忙起床,向知州寫了一分呈文,呈請用嶧縣糟米錢在本地修一座三孔橋,呈文遞到知州的手裏,正中他的下懷,他眼看任期就要到了,正忙著打點銀兩向上買人情,以圖留任或者升遷,盡管他已經刮了老百姓半尺地皮,但銀子一入自家腰包,再向外掏就如同要了他的小命一般。知州看著呈文,他的小眼珠子賊溜溜的一轉,七竅頓開,他直接向知府寫了一紙呈文,在三孔橋的“三”字前麵加了“一十”兩個字,把“嶧縣糟米”換成了“本州糟米”。當時征收的嶧縣“糟米”近千石,按當時的行情,用它出去買個知府都不止。

知府接到了呈文,一眼就看出了破綻,嶧縣的運河那麼寬,修個一十三孔橋有什麼用?這分明是知州在搗鬼,中飽私囊而已。照大清的律條應該參他一本,弄丟知州的差使,但想到他平時也沒少巴結他,在這件事上與他作對何苦?並且知州能虛報,我什麼不能虛報呢?

想到此處,知府便提筆在“一十”的前麵加了一個“一”,又把“一十”改成了“百單”兩個字,原來的“三孔”就已經變成了“一百單三孔”了。

批文很快就被下達了,批準嶧縣修建一座三孔橋。程知縣接到批文,便親自監工,知州知府頻頻巡查,不久,就在嶧縣的一條小河上修起了一座三孔橋。

橋修起以後,程知縣在橋的北麵豎了一塊碑,然後派人馬不停蹄地進京請皇上題寫碑文,皇上大喜,提筆便寫下了“修路架橋,功德無量”的碑文。程知縣把皇上的碑文刻上,並取名叫“一碑(百)單三孔”橋。

程知縣沒有花費半點銀兩,就建起了一座“一碑(百)單三孔”橋。

第二年,皇帝果然南巡至嶧縣,他興衝衝地要見“一百單三孔橋”,誰知來到此處一看,卻是這般情景,於是便龍顏大怒,下了聖旨:“程知縣這狗官犯了欺君之醉,砍頭。”

程知縣在臨刑的時候,嶧縣的老百姓都來了,皇上問他有何遺言沒有,程知縣表現的很鎮定,他說:“皇上,臣死不足惜,臣以一頭換萬頭,吾複又何求。”皇上不知道程知縣何來一頭換萬頭的說法。

就在這個時候,嶧縣的老百姓紛紛跪下高呼:“吾皇萬歲,萬萬歲!”然後他們便聲淚俱下地向皇上請求說:“皇上,是您救了我們的命,如果不是您下撥糧食,我們早就餓死了,程知縣也是為了救我們才出此下策,況且他說建一座一百單三孔橋,現在這橋不是就叫‘一碑(百)單三孔’橋嗎?上麵還有皇上您的題字呢。我們請求皇上開恩,饒恕程知縣。”

皇上明白了一切,碑文確實自己親自題寫的,橋確實也叫“一碑(百)單三孔”。

皇上沉思了一番,帶著餘怒說:“雖然程知縣是為了救你們的性命,但他還是犯了欺君之罪,既然有如此天災,他為何不實情呈報呢?”

程知縣聽後馬上喊冤道:“皇上冤枉啊,臣寫了十一本奏折上去,一直不見回音,臣才出此下策。”

皇上一聽,馬上詢問太監有無此事,太監說有,皇上大怒,為何不及時呈報,太監說當時天下到處都是天災,這樣的奏折太多,一時還沒有來得及傳上來。皇上心裏猛然一沉,說道:“既然如此,程知縣的死罪可免,但活罪難饒。”

於是,皇上饒恕了程知縣的死罪,但罷免了他的官職。

程知縣來到“一(碑)百單三孔橋”處,流著淚跪下說:“你是嶧縣老百姓的救命橋,也是我的救命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