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你為什麼會相信謊言?(2)(1 / 3)

縣官想到了一個計策:所有的疑犯都被帶到一個不見光的城隍廟裏,命令他們麵牆站立,並告訴他們,神靈會在犯罪人的背上寫上有罪記號。過了一會兒,把所有的疑犯帶到亮處,查驗他們的背上,真正的罪犯後背粘滿了黑色。

“你是凶手!”官員厲聲喝道。事實上,因為害怕被揭露,內心強烈的恐懼,有罪的那個人自己把背緊緊地貼在牆上,生怕神靈在他的背部寫上記號,因此粘上了黑色。

恐嚇能成為識破真相的手段,恐嚇可以成為欺詐的原因。有時候騙子會針對自己未來“獵物”的具體恐慌和顧慮設計他們的方案。

一些詐騙分子為了對猶豫不定的“獵物”在恐嚇意識方麵施加影響,可能采取諸如晚上突然斷掉他家的照明電源,或者往家裏拋蛇或者老鼠,或者發送低頻無線電信號此類引起他不明原因的恐懼。媒體曾報道,某開發商 “投蛇逼遷”的惡性事件。在網上被炒的沸沸揚揚。一些開發商為了自己的利益,各種招數都搬了上來。

先是在居民區周圍放一些毒蛇,讓居民產生恐懼。另外附加一些更為惡劣的手段。比如一家小診所就多次遭遇剪電線、502膠封堵卷閘門鎖。診所主人還曾遭到不明身份的人棍棒毆,陌生人將兩袋大便往就診台上潑等等。

這些開發商為什麼這樣做,他們無非是想先利用恐嚇的手段把居民嚇“傻”了,從而達到自己的目的。

綁架犯常常就是利用人們的恐懼心理進行犯罪詐騙的。對此,有些人會冷靜地對待這些把戲,同時小心地看好自己的錢,有的人卻選擇的是破財免災,這正是騙子想要的結果。

恐懼心理常常被當做受騙的餌了。利用恐嚇手段讓人恐懼是很容易使人受騙。我們所能做的就是遇事冷靜,消除內心的恐懼。

第六節 亂用聯想,自食惡果

FBI指出:聯想將人的思維拉長,有了聯想我們腦海中的世界就更加的豐富多彩了。然而謊言有時候卻在人們的聯想中遊走起來。

亞裏士多德將聯想的概念引入到心理學。有時候我們會將相似聯想、因果聯想、接近聯想與對比聯想這些概念相混,而騙子利用了這些概念找到他們行騙的欺騙點。

G先生,想買一條金項鏈,而又一心希望以更低的價格買入,恰巧珠寶店門口外有一上年紀婦人拿著“金項鏈”在兜售,G先生走上前,進行討價還價。

G先生認為自己不是“土老帽”,而且事前還就黃金製品成色的檢驗進行過谘詢,自認為有一定的儲備知識了。

他用放大鏡仔細地查看商標。商標有,成色也滿意。又用硝酸銀鉛筆在金屬表麵劃了一下,上麵沒有留下痕跡。G先生滿意了——項鏈是金的——於是付了錢。

回到家後,G先生卻發現上當了,他買的這條“金項鏈”隻有一小部分是金的,其他的部分都是冒充貨色。這能怪誰呢,隻能怪G先生的接近聯想起的作用。

顧客開始購買時,有時候吃虧就吃虧在自己下意識的接近聯想:“如果我檢驗過的項鏈部分是金的,那麼其餘部分也一定是金的。”可惜,事實並不是這樣。有時候,接近聯想把我們引入歧途,而因果聯想卻會讓我們自食惡果。

一個美麗的晚上,一男子走進酒吧消遣,很快發現餐桌旁邊並排坐著兩個姑娘。她們嘴裏嚼著口香糖,濃妝豔抹,穿著暴露而性感。於是該男子想入非非,坐在她們的旁邊開始動手動腳。

突然,衛生間裏冒出來的一位“丈夫”用椅子朝男子狠狠砸來。

最後的結果是該男子不但得為毀壞了的家具付錢,還得支付對方一定的精神賠償。

該男子上當受騙的原因就是因果聯想混淆的結果。因為是酒吧,所以可以消遣。因為付了錢,所以開始放開玩。一切好像理所當然,而騙子正是順著這一思路,設計了一個局。

第七節 崇高的動機被利用

哲人說:“世上的兩樣東西最能震撼人的心靈——內心裏崇高的道德,頭頂上燦爛的星空。”然而崇高的行為不僅僅得到的是人們的敬仰,還有可能是別有用心者的利用。

心理學研究發現,其實,每個人在內心深處都認為自己是個行為高尚的人。其行為也極力表現自己的崇高。隻是生活並不總為我們提供表達這些深埋心底的品質的機會。一旦有這樣的機會,每個人都會緊緊抓住。然而,糟就糟有些別有用心的人,正是研究透了人們這種心理,悄悄地向他們下手。

一位好心的男士幫一位自稱出門後不小心把門撞上了的女士撬開門,事後女士開始熱情地表示自己謝意,並且表露自己對男士的好感,麵對女士的殷勤,紳士的的內心得到了極大的滿足。受助者與施助者之間的距離逐漸縮短到了最小,這時女士出差回來的“丈夫”手裏拿著兩隻好大的皮箱突然撞進家來。男士怕引起誤會,主動說明情況,很紳士的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