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口因素
人是構成市場的首要因素,哪裏有人,哪裏就產生消費需求,哪裏就會形成市場。人口因素涉及人口總量、地理分布、年齡結構、性別構成、人口素質等諸多方麵,處於不同年齡段的人、處於不同地區的人消費就不同。以食品消費來說,我國就有南甜北鹹東辣西酸的習慣。隨著我國城鄉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們對農產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綠色食品、保健食品備受青睞。企業在生產中一定要考慮這些變化,按照需求來安排生產。
(二)經濟因素
它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消費者收入、消費者支出、物價水平、消費信貸及居民儲蓄、貨源供應情況等。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產品交換是以貨幣為媒介的,因此購買力的大小直接影響到人們對產品的需求。在分析經濟因素時,應注意多方麵考慮各階層收入的差異性,人們消費結構受價格影響的程度,分析老百姓儲蓄的動機等。此外,從整個國家看,整體經濟形勢對市場的影響也很大。經濟增長時期,市場會擴大;相反,經濟停滯時,市場會萎縮。
(三)競爭因素
競爭是市場經濟的基本規律,競爭可以使企業不斷改進技術、提高質量、降低成本,在市場中處於有利地位。競爭是一種外在壓力,企業在市場中要敢於競爭、善於競爭。競爭涉及許多方麵,如競爭者的數量、產品質量、價格、銷售渠道與方式、售後服務等。在經營中,應將競爭對手排隊分類,找出影響自己的主要對手,並針鋒相對地采取什麼對策來對付競爭,力爭在競爭中獲勝。從長遠看,要不斷調整競爭策略,如你無我有,你有我廉,你廉我優等。
(四)技術因素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技術發展對企業有重大影響,它可能給企業提供有力機會,也可能給企業造成威脅。事實已證明,我國農業的發展很大程度依賴於技術進步。先進的耕作技術,優良品種和高效化肥都是科技進步的結果。地膜覆蓋技術與暖室大棚的推廣應用使得一年四季都能進行蔬菜生產,解決了蔬菜常年均衡供應問題,使淡季不淡。在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時代,誰擁有了技術,誰就占領了市場。
(五)政治因素
指國家、政府和社會團體通過計劃手段、行政手段、法律手段和輿論手段來管理和影響經濟。其主要目的有三:①保護競爭,防止不公平競爭;②保護消費者一定的權益,避免上當受騙;③保護社會利益。因此,企業必須服從國家管理、遵守法律,在法律規定的範圍內活動,合法經營。不可否認,有部分企業因法律意識淡薄,生產經營一些假冒偽劣產品,這種行為嚴重損害了消費者利益,為國家法律所不容,最終遭殃的還是自己,應引起足夠的重視,以求長遠發展。
(六)文化因素
不同文化水平的階層有不同的需求,因此不同文化環境也是企業經營中必須注意的方麵。文化因素涉及風俗習慣、社會風尚、宗教信仰、文化教育、價值觀等。
四、開展必要的創業企業市場調查
(一)開展市場環境、產品以及市場需求、供給和價格的調查
市場環境包括宏觀環境和微觀環境。宏觀環境主要包括人口環境、經濟環境、技術環境、政治法律環境和文化環境等內容。宏觀環境因素不一定對企業發生直接作用,但是對於市場供給與需求卻有長遠的影響。微觀環境與企業的營銷活動有直接的關係,包括供應者、營銷中介、顧客、競爭者和公眾。
產品是交易的對象和連接供求的紐帶。消費者需求的滿足是通過提供適當產品來實現的。隻有向市場提供適銷對路、價格合理、購買方便的產品,交易才能順利進行。企業應通過市場調查,了解消費者對產品質量、包裝、價格、消費形式等方麵的需求意向及變化趨勢,由此為開發新產品及改造老產品提供依據。
需求調查可以從整個市場的角度了解不同地域或地區對本企業產品或相關產品的消費需求品類與結構、消費偏好、購買能力、需求數量和購買與消費習慣等。
供給調查主要是對現實和潛在的產品交易競爭者的調查。現實競爭者主要是與自己提供同類產品,並在相同區域正在爭奪市場份額的生產經營者。而潛在競爭者主要是指向市場提供著與自己計劃提供的產品相同或類似產品的生產經營者,或正在自己計劃進入的銷售區域銷售相同或類似產品的生產經營者。對競爭者的調查主要了解對方生產經營的優勢與不足,他們向市場提供產品的質量與數量、定價水平、銷售渠道和促銷手段、目標顧客的消費特點與需求意向等。通過調查做到知己知彼,結合需求調查,從而找出市場上有哪些沒有被滿足的需求,在哪些產品或銷售地區因產品供給過剩或供給與需求不吻合而使市場競爭比較激烈等。進而結合自己的生產經營能力、優勢和不足,揚長避短地確定自身在市場中現實的和潛在的營銷空間。例如,江蘇省如皋市出現了一批大學生村官”創業之星”,他們根據市場需求和競爭狀況,選擇創業項目,獲得了良好的效益。
價格調查在關注現實價格水平和特點的同時,主要是結合供給與需求趨勢來判斷價格變動趨勢,一般規律是:產品供不應求,價格呈上升趨勢;供過於求,價格則呈下降趨勢;價格調查中,對特定產品來說不可忽視的是了解消費者對現有價格的滿意程度和可接受的價格水平,這對製定適宜的價格策略是必不可少的。
(二)市場調查的主要方法
實際中的市場調查,按信息資料的收集方法,主要可分為案頭調查法和實地調查法兩大類別;按調查對象的選擇範圍又可分為全麵調查與非全麵調查兩種。
1.案頭調查法 案頭調查又稱為二手資料調查或文獻調查,指查尋與調查項目有關資料的過程,這些資料雖是他人為其他目的而收集整理的,但能夠用於當前的調查項目。其中,有些是公開的或商業化出售的外部資料;有些屬於企業或經營者的內部資料,如銷售記錄、產品流向記錄、顧客意見記錄等。
案頭調查可以在短時間內以最低的成本獲得大量的信息,它為調查人員提供了一個宏觀的信息框架。即使有必要進行實地調查,事先的案頭調查也是必不可少的。宏觀的信息框架可以使實地調查的目標更加明確,從而節省時間和調查費用。
案頭調查的關鍵是發現並確定二手資料的來源。二手資料的來源很多,歸納起來主要有企業或經營者內部資料、政府資料、公開出版物及各種媒體等。
2.實地調查法 二手資料通常隻作為參考使用,實際經營決策在很多情況下需依靠經過實地調查來獲得的第一手資料。如目標顧客對經營者提供產品的了解和認識程度、購買意圖、消費偏好等內容。
實地調查指由經營者親自(也可委派人員)調查或委托專門的調查機構調查,通過口頭和書麵的溝通以及觀察等方式來收集、整理並分析第一手資料的過程。第一手資料的最大特點是真實可靠、針對性和時效性強,獲取資料的過程是可控的。但相對案頭調查而言,實地調查的花費高、涉及麵窄,所以采用這種方法收集信息時應考慮是否能承擔得起成本,由此帶來的收益可否大於調查成本,而且要認真規劃,與案頭調查緊密相結合。
常用的實地調查方式有:詢問調查法、觀察調查法和實驗調查法。
(1)詢問調查法 是指調查者以口頭或書麵形式,通過詢問的方式直接向被調查人提出問題,並以所得到的答複為調查結果的市場信息收集方法。這是最常見和最廣泛采用的一種調查方法。調查者可以走訪被調查者,也可以利用函件、電話詢問、小組座談和問卷調查等方式獲得資料。詢問法一般請求調查者回答有關調查問題的事實、意見和原因。例如,詢問了解產品的實際購買和使用情況,征詢用戶對產品品種、質量、價格、購買地點等方麵的意見,收集用戶改變產品需求的原因和購買動機等。詢問調查比較靈活、直接,資料的真實性較高。但函件調查資料的回收率較低,電話調查又不易使問題得到進一步分析。所以,詢問調查一定要選擇好被調查的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