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2 / 2)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秋雨綿綿。黃昏時分,萬籟俱寂,惟有梧桐樹滴下的雨點落個不停,點點滴滴打在心上。更兼:又加之。

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這一連串的情景,哪裏是一個愁字能說盡啊!這次第:這光景,這一連串的情形。了得:了結,概括完畢。

在此我隻想(或也是隻能)說:此首無論是從思想、還是就藝術而言,無疑都已達到獨步千古的高度。

是千古絕唱。或者也可以說是李清照詞作之“絕筆”。

絕筆詞義有二:一是指辭世前最後所寫的文字或字畫;二是指最好的詩文或字畫。

對於《聲聲慢》而言,絕筆之二義似乎並存。

也就是說,它既是李清照最好的詞,是宋詞中最好的詞;同時很可能也是李清照最後的詞。

“愁”太愁了,怎幾闋詞可以了得!

“絕”太絕了,以致詞人自己亦不能再超越。

事實也許就是這樣,綜觀古今中外大家們的創作,當他們的創作達到“獨步”或“絕唱”而又無力突破、無法超越時,似乎也就隻有兩條路可走:一是擱筆,一是自殺。

所以李清照選擇了前者,而海明威、斯·茨威格等等則選擇了後者。

前前後後,無高無下,一樣偉大,一樣絢爛。

至於此首之絕處、妙處,古人今人、鴻儒方家們似已說透;就我輩而言,是萬萬無法“新評”了。

是以謹引他人論述作結——

宋·張端義《貴耳集》:煉句精巧則易,平淡入調則難。且《秋聲·聲聲慢》“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淒淒慘慘戚戚”,此乃公孫大娘舞劍手,本朝非無能詞之士,未曾有一下十四疊字者,用《文選》諸賦格。後疊又雲:“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又使疊字,俱無斧鑿痕。更有一奇字雲:“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黑”字不許第二人押。婦人有此文筆,殆間氣也。

明·楊慎《詞品》:宋人中填詞,李易安亦稱冠絕,使在衣冠,當與秦七、黃九爭雄,不獨雄於閨閣也……《聲聲慢》一詞,最為婉妙……山穀所謂以故為新,以俗為雅者,易安先得之矣。

清·劉體仁《七頌堂詞釋》:易安居士“最難將息”、“怎一個愁字了得”,深妙穩雅,不落蒜酪,亦不落絕句,真此道本色當行第一人也。

梁啟超《中國韻文裏頭所表現的情感》:這首詞寫從早到晚一天的實感,那種煢獨惶的景況,非本人不能領略;所以一字一淚,都是咬著牙根咽下。

龍榆生《詞學十講》:這裏麵不曾使用一個故典,不曾抹上一點粉澤,隻是一個曆盡風霜、感懷今昔的女詞人,把從早到晚所感受到的“忽忽如有所失”的悵惘情懷如實描繪出來,看來都隻尋常言語,卻使後人驚其“遒逸之氣,如生龍活虎”,能“創意出奇”,達到語言藝術的高峰。

夏承燾《李清照詞的藝術特色》:但她卻有一個特點,是多用雙聲疊韻字;舉《聲聲慢》一首為例,用舌聲的共十五字,用齒聲的四十二字,全詞九十七字,而這兩聲卻多至五十七字,占半數以上。尤其是末了幾句:“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二十多個字裏舌齒兩聲交相重疊,這應是有意用齧齒叮嚀的口吻,寫自己憂鬱惝況的心情。

吳小如:這首詞大氣包舉,別無枝蔓,逐件事一一說來,卻始終緊扣悲秋之意,真得六朝抒情小賦之神髓。而以接近口語的樸素清新的語言譜入新聲,又確體現了倚聲家的不假雕飾的本色,誠屬難能可貴之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