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百一十九章 老來鄉情濃(2 / 3)

劉家灣趕海園位於南沿海路中段,距市區十二公裏,擁有五公裏長的黃金海岸線,被譽為“亞洲最大金沙灘、中國第一趕海園”。

這裏大海在四十五年前來過一次。那是大海借外調的機會,帶著父母的多年心願回來的。因為被調查的人員的老家集中在石臼所附近的幾個村子,有金家溝、劉家灣、明旺台等,大海就住在石臼所的一個招待所裏,步行到這幾個村去搞調查,去這幾個村大約在二到三公裏的路,早上去,晚上就回來了。當時的石臼所就是一個不大的鎮的規模,最大的建築和單位就是三叔工作的碼頭了。碼頭的辦公室是個二層的小樓。鎮裏的商業也就是幾家瓦房建築的普通商店,飯店也是小吃店式的,根本沒有什麼旅遊娛樂場所。

三叔帶著大海回家了,從石臼所往北走二公裏左右的路,步行回去的。家裏的老宅是矮矮的起脊草屋,連著的兩個院落,院落都不太大,住著大伯和三叔兩家,大海當時想,這就是爸爸掙錢蓋的房子和爸爸媽媽結婚的新房啊。伯父伯母和三嬸對大海的到來十分高興,包餃子給大海吃。當時過年才能吃上餃子的。伯父家有一個和大海差不多大的女孩,三叔家有三個男孩一個女孩,三個男孩最大的要比大海小五、六歲吧,最小的女孩當時好像五、六歲的樣子。大海記得在伯伯叔叔家住了兩天,和弟弟妹妹們玩的很好,臨走時他們都舍不得大海走,伯伯家的女孩就叫妹妹吧,還送給大海一個毛主席像章。

現在和大海經常聯絡的是三叔家的二兒子和他的兒子,也就是大海的叔弟和叔侄。現在的聯絡當然不是寫信了,而是用電話、電腦,視頻和微信了。他們和大海說,老宅已經動遷了,原來的東明望(原來是興旺的“旺”,現在他們打字都打希望的“望”了)台村,現在這裏建了一個寬敞的政府廣場,也就是市區的中心了。老宅的地方,不是小村莊了,而是繁華的新城了。

變化太大了,大的不可想象,真像是做夢一樣!

大海真的很想回去看看。

再說大海的家鄉。

大海家鄉的村名叫“將軍石”。這裏有一個美麗的傳說。

相傳,明末清初時(1621年前後),努爾哈赤率領後金軍(即後來的清軍)向明朝的遼東各軍事重鎮大舉進攻,遼陽守將袁應泰戰敗自殺,其屬下都司毛文龍率領200餘名殘兵,向南撤退,來到了複州近海地界--永寧監。

永寧監是明朝飼養軍馬的機構,歸屬遼陽苑馬寺管轄,已被後金軍攻占。毛文龍來到西楊北海附近再遇敵軍難以脫身。突然,從後金軍的側後翼方向,殺入一支龐大的地方民團武裝人員,頭領是一員女將,名叫潘秀花。後金馬隊腹背受敵,大敗。民團抗金武裝與毛文龍所率明軍會合,在此休整。後毛文龍與潘秀花結為夫妻。

西楊北海岸邊有一墩子山,上有明軍的烽火台,是一個臨海的製高點。毛文龍夫婦二人每天都站在這個製高點或海中的巨礁石上,手打旗語,操練海麵上的新組建的水師船隻。毛文龍後來被明朝廷策封為遼東總兵,成了名符其實的大將軍,打了許多大勝仗,是明朝在遼東最後一支牽製後金的有生力量,有效地阻止和延緩了後金入關的步伐。

後代的複州西楊百姓為了紀念這位深明大義、救民於危難的愛國大將軍和潘夫人,就將海邊的這塊曾經站立過將軍和將軍夫人的大礁石,命名為將軍石。隨著時間的推移,水麵上屹立的礁石越來越酷似毛將軍和潘夫人相隨點將、操練水師的生動身影,他們的故事也在這裏,千秋萬代,廣為流傳。

大海從這裏走出至今已經四十多年了。前二十年變化不大,後十年變化很大。近幾年大海每年都回來幾次,一次一個樣。

前三年回來時這裏在建漁港,轉過年回來這裏就在為全國十二屆運動會建設帆船帆板比賽基地了。這是目前國內最大的帆船帆板專業基地,六萬八千平方米的港池有四百二十六個泊位,蓄水達六米,具備比賽船舶停靠能力。在賽場周邊,同步進行的是六十一萬平方米的綠化工程,栽植喬灌木數量超過四十萬株。道路兩側,還有比賽場地附近的荒山,全涵蓋在內了,顏色、還有開花的季節,還有樹的高地落差,都做了精心的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