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體言之,全書大致有如下幾個特點:其一,注重禪宗宗派史與禪宗思想史的結合。將法眼宗置於禪宗發展的整體曆史以及思想文化發展的背景中來探究其形成與發展以及衰落的過程,運用思想史與區域文化史相結合的方法來進行研究,因而能較為清晰地勾勒出法眼宗發展和演化的曆史脈絡,有助於把握法眼宗發展的思想線索和發展規律。
其二、將區域史的研究方法引入思想史的研究,對法眼宗的思想傳播和區域分布進行探究,既關注法眼宗代表人物的思想流布,也注意到法眼宗其他僧人的禪學貢獻,並通過考察法眼宗僧人活動的區域分布及其思想的傳播流向,從比較廣闊的視野較為全麵地考察區域文化環境與禪宗及法眼宗的相互關係,從而更清晰地把握法眼宗僧人活動的曆史場景和法眼宗思想傳播的整體麵貌。
其三,運用比較研究的方法將法眼宗納入禪門“五家七宗”的整體性架構中進行禪風禪法的比較研究,以探討法眼宗與“五家七宗”其他禪派禪法禪風的異同,從而能較為完整地呈現法眼宗禪風的自身特色和禪法風貌。值得指出的是,關於法眼宗的禪法特點,後世禪家多有概論,總體而言,其禪法簡明細密,質樸平凡的語句中又暗藏機鋒,其接化學人,往往是根據學人的根器不同而相機行事。法眼宗禪風特色與其他幾家禪派禪法風格同中有異、異中有同,其獨到的教學方法構成了法眼一派獨特的宗風、禪法和宗要,不僅在實踐中豐富了禪宗的教學方式,而且對後世禪宗的禪法思想也產生了較為深遠的影響。黃誠同學在這些方麵做了有益的梳理和闡述,很有意義。
其四,在探究法眼宗的形成與衰落之原因上注重從禪宗思想自身發展脈絡與外緣性條件的相互關係上來加以考察,特別是探索性地提出了“以人施教”和“以法施教”可能對法眼宗衰落產生影響的思考,頗具新意。所謂“以人施教”是指在教法上突出因材施教,“以法施教”則是說偏重教法本身。這樣的提法是否最合適可以再斟酌,但從這兩種不同傾向上來探討禪宗的盛衰則是有意義的。因為佛法強調應病與藥、因材施教,如果過於強調使用一種方法或以某種固定模式去應化接機,當然會影響到其自身的持續發展。因此,對禪宗法脈傳承的研究,關注傳法本身的問題也是十分重要的。黃誠同學的論文在這方麵做了有益的思考和探索,值得讚賞。當然,要清楚地梳理唐五代禪宗發展的內在機理,深刻理解宋元以降禪宗衰落的根本原因,還需要有更多的研究者積極參與,細致梳理,深入思考。
總體而言,黃誠同學的論文選題和研究視域都有一定的創新與開拓。當然,“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此論著亦複如是,從內容和觀點看,都還存在著一些值得進一步研究或商榷的問題。例如對某些禪師之禪法隱喻的意義世界作過度的體悟性,未必就符合佛教的本意;對法眼宗思想體係中所涉及到的部分佛教義理的理解還可以進一步加強和深化;對五家禪法的比較還可以進一步深挖厚掘;對“以人施教”和“以法施教”的提法及其與法眼宗禪風特色和盛衰發展之間的關係也有待進一步探討和說明;文字表述的簡練與概括,也可以進一步完善,等等。不過,瑕不掩瑜,一部博士論文並不可能解決所有的問題,黃誠同學的這部論著,已基本達到了其研究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故仍是一部值得推介的禪宗新作。
黃誠同學2007年9月考入南京大學哲學係成為我的博士生,雖然他步入學術研究領域較晚,但在南大學習期間,他刻苦鑽研,勤奮學習,各科成績均獲得優秀學分。而他選擇頗具有挑戰性的禪宗宗派作為博士論文題目,也可見其迎難而上的學術勇氣和克服困難的決心。三年中,他受到了南大較為係統的學術規範訓練,並克服了學習和生活上的種種困難。在博士論文答辯中,他的論文得到了評委們的一致好評並獲得了全優等次的通過,這也是對他三年博士生期間努力學習、全麵進步的充分肯定。黃誠同學博士生畢業後,回到貴州大學中國文化書院工作,有了更多從事科研工作的條件和機會。目前,他正結合具有貴州地域性特色的曆史文獻資料來開展區域性的宗教曆史文化方麵的研究,並著力從大小傳統的雙重視野來觀照和審視傳統思想與地方性文化的交互關係,無論是研究方法或是研究關注點都頗具人文關懷和思想史意義,這不僅將會有力地推進區域文化史和區域思想史的研究,而且對他本人今後的學術方向和研究理路也將會有一個更為廣闊的遠景。在他新的人生轉折中,期望他一如既往地沿著學術科研之路不斷走下去,在新的研究領域中能不斷取得新的研究成果,取得更大的進步!
是為序。
洪修平
2011年12月23日初稿
2012年2月21日定稿
於金陵港龍園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