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我對電腦的聰明在心裏打了折扣。有人說,將來說不定電腦會超過人腦。我就懷疑。用信息加工心理學家的話說,電腦的聰明叫人工智能。他們把人比作計算機,把人的心理比作計算機中的程序,用來研究人的信息加工。但既然是人工智能,你再“智能”,也是“人工”給的程序。看來,人不能讓電腦牽著鼻子走。對許多東西,你都可以接納,你可以鍾愛,但不必迷信到找不到自個兒,不必癡情到丟了自個兒。
三
自打“換筆”,我的東西不再手寫了。自個兒省事,也減輕了編輯先生的審閱之苦。都說好。但是,給朋友的信,我還是一直手寫。
為什麼?我接到的信函比較多。麵對一篇純粹的電腦打印信函,總感覺麵對的是一個冷漠的麵孔。於是,我極少有回應。我的編輯朋友也不少,見過麵的少,沒見過麵的多,通過話的少,沒通過話的多,但都經常通信。編輯朋友的信函,大多親筆手書。每讀到一封封親筆手書的信,我總是感到一份親切,似乎這樣才是活生生的人和人之間的交流。
以己度人,我就對朋友從來不用電腦寫信。我總這麼想,電腦再好,它也不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心理學家們進行研究,有人把人和計算機等而視之,那是人家的事。沾了情感的事,機器還是不行。雖說有了“網上戀情”,到了,不是還得到網下來,才見真情嗎?由矽和金屬構成的計算機,哪有人的血肉之軀才會有的那份感情,電腦還是不便感情的交流。您說呢!
四
電腦和我相伴快兩年了,用它寫點東西,輸入輸出的自我感覺還有點意思。心想:咱也不是研究電腦的,會使就行了。言外之意:使用電腦,我會,我懂。
哪知道,去年暑假的培訓班上,自以為會用電腦的我,坐在那裏,輔導老師一講,我才大開眼界。好家夥,這裏麵還有這麼多東西,還可以做那麼多的事,哪裏是一個能寫文章了得的?
淺陋就是淺陋。和一位玩電腦的朋友聊天,我就說這感受。朋友笑了:咱平常用到的,也就是電腦功能的百分之點幾,甚至更少,可以這麼說,它能做的,比您想讓它做的多得多。
我瞠目結舌!
這回,又一次有了“井底之蛙”的滋味。電腦是個大世界,咱懂多少?現實更是個大世界,咱又懂多少?慢慢學吧!我自認平庸,是不指望全懂了。問題是我先前竟自以為全懂。真是笑話。
就是這幾句隨感,還不知鬧出什麼笑話?
2000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