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翻報刊,見有“驛動的心靈”,便心存不解:什麼叫“驛動”?可手上約稿正忙,心想,難免偶然失誤,也就無心深究。可隨後發現,“驛動的心靈”之類成了報章上的常客。而且,在中央電視台的一個大型晚會上,歌唱家們也在引吭高歌“驛動的心靈”,字幕打出同樣的字樣。我真怪自己差勁:也算讀過一些書寫過一些書的人,居然不懂“驛動”!但還是馬虎過去最省事,也就扔到了腦後。
不想,一家雜誌最近刊出我的一篇文字中,題目被整個改動後竟也赫然寫著“驛動的心”字樣。我向來是個底氣不足的人,特別是編輯朋友們真的常常點石成金,小小的改動給我的文章增色不少。所以,發過的不少稿子,我總是請編輯朋友把關,就是題目也可以改動,很少說“請勿改動”的話。現在好,“驛動”跑到了我自己的文字上,而且還赫然在題目之中,看你還敢馬虎過去?
究竟什麼叫“驛動”?
於是就找來我能找到的工具書。從《新華字典》到《康熙字典》、《說文解字》,從《現代漢語詞典》到新版舊版的《辭源》、《辭海》,十幾部工具書查過總算明白,“驛”就是古時候人們專門用來傳遞公文或官員來往使用的馬,所以從“馬”部,所以有“驛馬”、“驛站”、“驛路”等等說法,卻沒有找到一處“驛動”的說法。想想也是,原本很類似今天郵遞員騎的自行車或郵局用的郵車的“驛”,怎麼能和“動”合夥拚成“驛動”?
後來大膽猜想:這個“驛動”別就是“騷動”吧?
《爾雅·訓詁下》說:“騷,動也。”《說文·馬部》曰:“騷,擾也,一曰摩馬。”所謂摩馬,就是給馬刷毛,如同人的“搔首”。《六書故·動物一》釋為:“騷,馬驚擾也,引為騷動,騷擾。”由此看出兩點,一是“騷”所以從馬的由來,二是“騷”的“擾亂,不安定”等意思與“動”的相通。從而也就好理解“騷動”一詞是同義並舉,也就明白“騷動的心靈”,是說人的內心世界的動蕩不安。這樣看來,上述“驛動”就是“騷動”之誤了。
可為什麼鬧出這樣的笑話?我想,一是如今不少人“換筆”,電腦寫字這玩意兒大致不外形碼輸入和音碼輸入兩種。那個形碼輸入,可能“騷”與“驛”很容易相混。這似乎得怪如今編電腦軟件的人了。二是可能有人嫌“騷”不好聽,會引起某些聯想,比如想到“騷貨”,就把“騷動”說成“驛動”了。這得怪過去造字的人了。
可單怪別人似乎不妥。不論哪種傳媒,到了和大眾見麵的時候,不知要經過了多少人的手。不是每一道都該有人把把關的嗎?何以出這樣的笑話且大有以訛傳訛之憂?
我想,究其緣由就是差翻翻工具書,多了一點想當然。所以我想,經常跟文字打交道的人,還是多翻翻工具書當當小學生才好。
您說呢?
2002年6月
§§這,不是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