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倫布的感悟是:“堅韌之心,是成功的根基。”
發明大王愛迪生更是一語中的:“偉大人物最明顯的標誌,就是他堅強的意誌。”
然而,現實卻是那麼令人憂慮:我們的孩子意誌是那麼脆弱,缺乏足夠的“精神鈣質”。這能怪孩子嗎?不。這是我們的教育特別是家庭教育的失誤造成的。是我們那麼多好心的父母為孩子提供的“保險箱”,“培育”了孩子們像豆芽菜一樣脆弱的意誌。
我們該怎麼辦?為孩子精神“補鈣”。
怎麼補?
我們應該讓孩子經受困難的磨練。
沒有困難,就沒有意誌。孩子每克服一個困難,意誌便得到一次鍛煉。當然,我們無須有意為孩子設置困難,因為人生路上處處有困難;我們也無須有意為孩子排除困難,因為孩子有權享受克服困難後的自豪與快樂。我們隻需“狠狠心”藏起一半愛,讓孩子自己去踏踩他人生路上的坎坷,也就讓孩子學會了生活。
我們應該培養孩子的挫折耐受力。
困難可以克服;挫折就需要學會承受。我們說孩子缺乏“精神鈣質”,一是缺乏克服困難的勇氣,二是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培養孩子的挫折耐受力,首先是讓孩子明白,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人到少年時,也的確該對此有些領悟了。其次,是教孩子正確對待挫折。挫折有兩重性,既會使人悲觀失望,失去前進動力,也會使人激發出更大的意誌力量。那句話說得好:隻有遇上礁石,才會激起浪花。
我們應該給孩子找點“苦”吃。
美國和加拿大每年有很多城市舉辦“鐵孩子”運動會,比賽內容為連續進行長距離遊泳、騎車越野和長跑,非常苦。日本中小學普遍開設鍛煉課,在嚴冬時節組織孩子身著短衫短褲進行戶外長跑,讓孩子們上好“吃苦”這一課。還有的學校給孩子吃“饑饉餐”,即吃他們祖輩在二戰後饑荒年月裏吃過的東西。一連吃三天,盡管有的孩子“嚎啕大哭”,學校也不“心慈手軟”。由於社會的發展,現在許多家庭日益優越的物質條件,給為人父母者出了一道最大的難題。這道難題怎麼解?前述國外一些學校的做法也許是個啟示:困難和挫折不用“找”,卻可以人為地給孩子“找”點苦吃,因為,“吃苦是成人的門檻”。
孩子一旦有了克服困難的勇氣,有了承受挫折的能力,有了吃苦的精神,也就吸收了足夠的“精神鈣質”,也就煉就了頑強的意誌。由此,孩子也就將成長為頂天立地的大寫的人。
1996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