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天,美麗的浙江淳安縣千島湖畔,一座僻靜的小山上走來一支悲天哀地的隊伍。這是人們按當地民俗在逝者故去35天後舉行的“五七”祭儀,被祭掃的竟然是一個9歲的男孩徐健。
徐健,這個三年級的孩子,在許多人眼裏是個乖巧、聰明、好學的優秀學生。從跨入小學那天起,他的成績一直保持著全班第一名。這年11月14日,是學校放農忙假的最後一天了。徐健早上隨父母到田裏幹了一會兒農活。中午時候,他獨自返家了。在老屋的灶間樓梯下麵的角落裏,存放著積灰很厚的煤油和農藥。徐健徑直拿了一瓶甲胺磷,打開瓶蓋倒進茶杯喝了下去……
一個9歲的小學生,剛剛邁開人生的步子,就用農藥結束了自己童稚的生命。這是為什麼?原來就因為他遇到了一個小小的失敗一一數學考試沒有拿到班上第一名,隻考了第五名!
一天夜晚,13歲的女孩袁鑫,北京的一個初二學生,在夜深人靜的時候寫下了遺書:“……我知道這個事的嚴重性,我不得不以死來解脫……”隨後,她割開左臂肘彎處的血管,惟恐死不了又從六樓跳下……
一個13歲的中學生,剛剛走進生命的花季,就跳樓自殺,雖然保住了生命,卻高位截癱,而且可能永遠地躺在了床上。這是為什麼?原來就因為她遇到了一個小小的挫折——由於誤會而受到老師和家長的不太合理的批評!
無需繼續複演這類發生在今天的令人心碎的悲劇了。我們該由這慘痛的故事中作一點冷靜的思考了。我們不難發現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不少中小學生的心理脆弱得經不住一點點衝擊,遇到一點失敗、挫折、困難、坎坷、冤枉、委屈,就感到痛苦得仿佛到了人生末路,他們缺乏不倒的精神,缺乏頑強的意誌。可以說,在人的培養上最重要的一麵,現在卻是最薄弱的一麵。這無論對孩子自身,還是對家庭,對民族,都是很危險的。高爾基的話足以警醒我們:“意誌力的薄弱”是“最凶惡的敵人”。
人區別於動物,就在於人有意誌。意誌是人自覺地確定目的,支配自己的行動克服困難以實現目的的心理過程。意誌力是人所獨有的心理動力,是人生道路上的一種強大的推動力,推動人走向成才,走向成功。意誌鑄造強者。綜觀人類曆史的長卷,那最動人,最壯麗,最可歌可泣的篇章,無不是人類意誌的讚美詩。
大文學家蘇軾說:“古之立大誌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誌。”
音樂大師貝多芬說:“卓越的人一大優點是:在不利與艱難的遭遇裏百折不撓。”
拿破侖的體驗是:“勝利,屬於最堅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