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謙虛”反彈(2 / 2)

尋根求源,也許由來已久。過去,臣子對皇帝,動輒就是“奴才該死”,這是把自己貶到奴隸的份上了;布衣百姓也常說“願效犬馬之勞”,這就簡直不拿自己當人了。再看看我們的語言習慣。西方介紹哪個人,習慣的語序是,個人的名字放在最前頭,然後才是姓,才是街道,才是城市,才是國家。我們剛好相反,國家,省市,區縣,鄉鎮,最後才是屬於自己的名字。自己怎麼能擺在前麵?我們從祖宗那裏就是這樣地“謙虛”!

個人的原因,社會的原因,就這麼兩方麵一擠,“謙虛”變質了——變成了自輕自賤,自我否定,自我壓抑,自我貶損。誰越是貶損自己,誰越說自己不行,誰就越謙虛。這幾乎成了我們民族的一個通病。

由此可見,這樣的所謂的“謙虛”,其實質是對自我的否定,是對個人的忽視,是對個性的壓抑。於是,“自我”被所謂的“謙虛”淹沒了,人們找不到自己了。這就是我們民族的性格,有人把這叫作“非我症”,魯迅則稱為“奴隸性格”。

這種自我貶損自我否定的所謂“謙虛”,害莫大焉。如果說中國人本來就智商太低,那是無稽之談。心理學早有結論,世界上智商最高的民族是猶太人和華人。但是,諾貝爾獎獲得者中,猶太人大大高於其他民族,而華人卻大大低於其他民族。為什麼?我們的智力之樹剛剛發芽,就被壓抑了,很難成長起來,更難以開花結果。這又是為什麼?還不就是因為我們向來盲目崇尚的所謂“謙虛”,扼殺了自我,扼殺了我們個性中的才智,進而扼殺了我們民族的創造性。

魯迅說:“中國人從來有點自大。——隻可惜沒有‘個人的自大’,卻是‘合群的愛國的自大’”,如果誰有“‘個人的自大’,就是獨異,是對庸眾的宣戰”。但是,“一切新思想,多從他們出來,政治上、宗教上、道德上的改革,也從他們發端。所以有這‘個人自大’的國民,真是多福氣!多幸運!”

是的,沒有個人的最佳發展,哪有民族的真正強盛?為了我們民族的福氣和幸運,我們需要“個人的自大”。

幸運的是,時代終於前進了。我們已經開始學會說“我”,開始不再忌諱談“自己”,開始尊重個人,尊重個人的勞動,尊重個人的才智,尊重個人一切應該受到尊重的權益。不錯,一滴水放到大海裏才能永遠不幹涸。但是,大海知道沒有一滴一滴的水,就沒有自己,每一滴水都該珍視。

我們應該感恩生活,感恩生活中所有的人,我們應該永葆謙虛的美德。但是,我們又何須非要“謙虛”得找不到自己了不可?

自認還算謙虛,也聽得進批評。反彈如上,謬誤之處,就敬候批評了。

1993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