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後台”(1 / 1)

生活是個大舞台,因為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扮演一定的角色。

但生活又不該是演戲,因為人際之間如果僅僅是演員和觀眾,如果彼此隻看到各自的“前台”,那生活就真是苦海無邊了。在芸芸眾生茫茫人海中,你與那麼多人要打交道,如果從來沒有或很少有人走進你的“後台”,你也從來沒有或很少走進別人的“後台”,那你肯定是一位不幸的人。

在社會心理學中,有人把生活分為能被別人知道的公開的生活和不能被別人知道的隱藏的生活兩部分,用形象的說法就是“前台生活”和“後台生活”。

心理學家勒溫則把人際交往生活分為外部空間和內部空間。他用兩個同心圓來表示,外圓表示外部空間,是和一般人認識交往的領域,相當於“前合生活”;內圓表示內部空間,是和個別人交往的領域,相當於“後台生活”。勒溫發現人的外部空間與內部空間的大小也因人而異。而於自我開放型的人,相對來講內部空間小,隱藏的東西少,後台生活較多或較容易向他人開放;屬於自我封閉型的,相對來說內部空間大,隱藏的東西多,後台生活較少或較難向他人開放。

人們在生活中很容易演戲,不願拉開那帷幕開放自己的後台。心理學家高爾文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要求被試者寫出9件關於自己的事,其中3件為大多數人知道的,即公開的;3件是很少人才知道的,即隱秘的;3件居中。結果,即使是被試者視為隱秘的事也是比較一般的。可見,一般人不太願意向別人開放自己的生活後台。

但是,研究已經證實,人對自己的後台生活開放程度的不同,就決定了人品嚐孤獨苦酒的多少不同。沒有一個人真正喜歡孤獨,沒有一個人肚裏沒有喜怒哀樂需要傾吐,沒有一個人不想品嚐到息息相通的真摯的人際交往釀造的美酒。

怎樣少飲幾口苦酒,多品幾杯瓊漿呢?

首先是適當地開放自己,讓別人走進自己生活的後台。我們實在沒有理由把跟人傾吐自己的隱痛看成軟弱,我們實在不必迷信“牙掉了咽到肚裏”的神話,我們實在不該自居強者卻連接受同情和理解的勇氣都沒有。心理學的結論是,人的心理承受能力總是有限的,而生活帶給人的情緒壓力是無限的。因而需要宣泄,需要開放自己,這是強者智者的必然選擇。

自然,開放自己,請別人走進自己的後台,要有合適的對象和場合。這無需多說。想強調一下的是,就具體的對象和場合而言,開放自己不應僅是“是否”的選擇,還有個“深淺”的選擇。這樣,你就會發現有更多的知心朋友。

其次是當你被請進別人的後台時,應對別人的後台生活倍加珍視。

人際交往是雙向的,情感交流是互動的。請別人走進自己的後台,是對別人的信賴,同時也就贏得別人對自己的信賴。而且,對方也會開放自己,請你走進他的生活後台。這時,應切記珍視別人的後台生活。

珍視別人的後台生活,首先要善於設身處地地傾聽。一位摯友曾萬分感激我的愛護和幫助。我不記得做了什麼,摯友卻說:“從來沒有人認真地聽過我的故事。”一個“聽”字竟也有功於人。的確,當別人向自己吐露隱衷傾訴感情時,你需要一種負責的態度,一種共鳴的情感,一種利他的精神。心中隻有自己的人,永遠無緣享受被別人請進後台的福份。

珍視別人的後台生活,還應該對別人向你吐露的秘密守口如瓶。把別人向你袒露的秘密到處傳播,是不是對別人感情的褻讀?人都有傾吐的需要,又都有守秘的需要。你對別人的秘密能守口如瓶,會有更多的朋友走近你。

羅曼·羅蘭這樣說:“朋友看朋友是透明的,他們交換生命。”這是不是人際交往中的一種理想境界?

我們不應該與所有的人都不能彼此走過後台;我們不可能與所有的人都能彼此走進後台。朋友,當你遇到應該而又可能的人時,就營造一種彼此走進後台的交往氛圍吧。如此,你會感到自己是一個幸福的人。

1998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