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天,一位事業有成的商人走在街上,看到一個衣衫襤樓的鉛筆推銷員迎麵而來,頓生一股憐憫之情。他不假思索,把10元錢塞到賣鉛筆人手中,然後就走開了。走了沒幾步,他忽然覺得這樣做不妥。於是,連忙返回來,從賣鉛筆人手中取出幾支鉛筆,並抱歉地解釋說自己忘了取筆,希望不要介意。最後,他鄭重地說:“您和我一樣,都是商人。”
一年之後,在一個商賈雲集熱烈隆重的社交場合,一位西裝革履風度翩翩的推銷商迎上這位商人,不無感激地自我介紹道:“您可能早已忘記我了,而我也不知道您的名字,但我永遠不會忘記您。您就是那位重新給了我自尊和自信的人。我以前覺得自己是個推銷鉛筆的乞丐,直到您親口對我說,我和您一樣都是商人!”
這位商人未曾想到,這麼一句簡簡單單的話,竟然幫助他通過努力獲得成功。
不難想象,倘若當初沒有商人那句話,縱然給他幾千元也無濟於事,斷不會出現從自認乞丐到自信自強的劇變。
因為那隻是憐憫,而沒有尊重。
尊重,是一縷春風,一泓清泉,一顆給人溫暖的舒心丸,一帖催人奮進的強心劑,一種對他人人格價值的充分肯定。它常常與真誠、謙遜、寬容、讚賞、善良、友愛等等相得益彰,與虛偽、狂妄、苛刻、嘲諷、凶惡、勢利等等水火不容。給成功的人以尊重,表明了自己對別人成功的敬佩、讚美與追求;給失敗的人以尊重,表明了自己對別人失敗後的同情、安慰與鼓勵。隻要有尊重在,就有人間的真情在,就有未來的希望在,就有成功後的繼續前進,就有失敗後的東山再起。
這是為什麼?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說告訴我們,人的基本需要有: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這些需要是一個按層次組織起來的係統。尊重的需要是人的一種高層的精神需要,它緊鄰著最高的自我實現的需要。就是說,尊重的需要獲得滿足,人的心理需求就會直接升華到追求自我價值的實現。因此,獲得尊重的下一步,往往是獲得成功。於是,尊重給人心空播撒陽光,尊重讓人滿懷希望,尊重催人奮進,尊重助人成功。
尊重,是一種修養,一種品格,一種對別人不卑不亢、不仰不俯的人際規則。任何人都不可能盡善盡美,完美無缺。我們沒有理由以高山仰止的目光去審視別人,也沒有資格用不屑一顧的神情去嘲笑他人。假如別人在某些方麵不如自己,我們不能用傲慢和不敬去傷害別人的自尊;假如自己在有些地方不如他人,我們也不必以自卑和嫉妒去代替理解和尊重。一個真正懂得尊重別人的人,必然會以平等的心態、平常的心情、平和的心境,去麵對所有的強者與弱者、幸運者與不幸者。
不用擔心尊重沒有回報。人際關係心理學告訴我們,互動性是人際交往的首要的規律。尊重不是單向的付出,尊重是一顆最好收獲的種子。尊重別人,就是尊重自己。尊重別人,必會收獲別人回報給自己的尊重。正是在彼此的尊重中,我們享受著生活的美好。
尊重是播撒在生活中的一顆幸福的種子。
2002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