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儲健康(1 / 1)

今天,我們老百姓最關心的是什麼?

國家統計局等部門近年進行的兩次“百姓關心的十大生活話題”排行榜調查對此做出回答。兩次排行榜雖多有變化,而“醫療體製改革”排名榜首卻是唯一不變的,而且關注率在4年內由47.9%上升至87%。今年,全麵啟動的醫改自然更為百姓所關注。據報載,在一些醫改試點城市,醫改正式啟動的消息剛一傳出,不少人便爭搭“末班車”,盲目就醫買藥。一位中年男子,臀部長個脂肪瘤,10年了都沒想做手術,而最近竟痛下決心,上了手術台。為什麼?就因為聽說就要“醫改”了。

由此,我想到了身邊的一個真實的故事。一位即將退休的先生,身強體鍵,小夥子一樣的身板。早知道身上有個不大不小不礙事的良性腫瘤,聞聽某地一家醫院推出一種新型療法,說效果挺好,就想趁退休前去去“病”。沒想到好好的上了手術台,卻從此和這個世界說了“再見”。醫療官司的結果說屬於正常的“萬分之幾”。

這雖是萬中有一的事兒,但盲目就醫買藥的危害是肯定的。囤儲太多藥,吃不完會過期,何況“是藥三分毒”?盲目要求做手術,更是對自己不負責,因為手術畢竟有創傷,又難免意外。再說,人的身體健康和居室衛生一樣是個動態過程。想把身上的“病”趁醫改之前打掃幹淨然後靜享健康,就好比打掃一次房間想一勞永逸保持室內衛生一樣,想法好是好,就是有點天真了。豈止天真?盲目就醫買藥,說不定還會給自己“沒病找病”!

關注醫改,人之常情。因為關注醫改根本的心理動因是關注健康。關注健康,天經地義。因為健康是人生至寶,是人生最寶貴的一個背囊。筆者的陋室就有自書條幅:“平安真富貴,健康大文章。”

問題是我們該怎樣為自己“存儲”健康。

在心理學上,有個“心理暗示”的說法。

一位大學教授在講台上拿起一個玻璃瓶對學生說:“瓶子裏是有異味的氣體,現在要測這種氣體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等打開瓶蓋後,誰聞到這種異味,請舉手。”教授打開瓶蓋,自己很快露出聞到異味的表情,隨即看表計時,15秒後,前排同學舉起了手,1分鍾後,四分之三同學舉起了手……然而玻璃瓶裏事實上隻是普通的空氣,其餘什麼也沒有。這就是心理學關於心理暗示的一個典型實驗。

心理暗示就好像給人貼上了一個標簽,人常常會如標簽所標明的那樣的發展。有人把這叫做“標簽效應”。就身體健康說,消極的標簽效應常常讓人“沒病找病”。我的心理谘詢中就常常遇到這樣的個案。還有一些老年朋友,也是因為退休後不斷地跑醫院把自己“跑”成了一個“病人”。

消極的標簽效應究竟對身體的危害有多大?國外有過一個以死刑犯為被試的特殊抽血實驗。研究者對誌願的被試說明,實驗是為了證實抽血多長時間一個人的生命就結束了。被試躺在實驗室內間的床上,把胳膊伸到用一層單向玻璃隔開的外間,外麵醫生做好了一切抽血的準備之後,開始了計時抽血。研究者觀察到,隨時間的推移,被試身上的生命之光慢慢地暗淡下去,最終結束了生命。然而,所謂“抽血實驗”一切都是模擬的!看,消極的標簽效應竟然如此厲害!

如果把關注健康變成盲目就醫買藥,就無異於給自己貼了一個消極的標簽,這是何苦?所以,筆者以為,真正的關注健康,是首先給自己貼一個積極的標簽,為自己營造良好的心態。

有兩位年屆70的老太太,對於未來也因為不同的心態而有了不同的人生。一位認為到了這個年紀可算是人生的盡頭,於是便開始料理後事;然而另一位卻認為一個人能做什麼事不在於年齡的大小,而在於是怎麼個想法。於是她給自己定下了一個更高期望,在70歲高齡之際開始學習登山,隨後的25年裏她一直冒險攀登高山,其中幾座還是世界上有名的。就在最近她還以95歲的高齡登上了日本的富士山,打破攀登此山年齡最高的紀錄。

這是積極的心態賜予老人的健康。

前不久,筆者隨友人登峨嵋。一路冰天雪地,一路濃雲迷霧,都是一路好景色。待到登上“金頂”,陽光燦爛,豁然開朗,更是美不勝收。一行諸多好友,男女老少,累也受了,汗也出了,腿也疼了,卻見個個更加神爽體健。

這是走進大自然尋覓到的健康。

我們走向健康之路很多,講究科學的生活方式,注意合理的膳食結構,堅持適量的體育鍛煉,等等,都是為自己的健康真正的“投保”。如此看來,關注健康,“投保”健康,當是重在日常的保健,重在增強保健意識,增進保健知識,提高保健能力了。

對此如果我們有了共識,就會發現,你已經開始在心靈上為自己存儲健康。

2002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