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一笑,少一少。”我們的生活中應該多一些笑容。
這話是不假。可沒有歡喜事,怎麼笑起來?
您別急,有個辦法可以讓我們一起笑起來。
現在請您跟我做:先請少許調整一下,使情緒平靜一些。好,請您嘴角上翹,盡力上翹。好。請盡力保持較長時間,1秒,5秒,30秒……好!不管您剛才索然無味也好,百無聊賴也罷,抑或陰雲滿天,現在,保您笑起來了。
朋友,您不妨當真再試,如果對著鏡子做,肯定效果更佳。
您問這是為什麼?
主要是個“笑”與“喜”的關係問題。什麼是笑?笑就是露出愉快的表情,發出歡喜的聲音。什麼是喜?喜就是高興,快樂。不同之處是什麼?從心理學角度說就是,笑是情緒的機體變化,喜是情緒的內心體驗。二者孰先孰後,孰因孰果?用俗話說,是先喜後笑,還是相反?推而廣之就是,先有情緒的內心體驗後有情緒的機體變化,還是相反?一般認為,是先有情緒的內心體驗後有情緒的機體變化,也就是先喜後笑,先愁後哭,先怕後跑,等等。這自然有其道理。
但不能把事情看絕對了。美國的詹姆士認為:情緒的心理狀態,不是情緒的生理變化的原因,相反,情緒的生理變化,才是情緒的心理狀態的原因。他用生動的事例說:當你看到一隻老虎,聽到它的吼叫時,老虎的形象和聲音,通過眼耳等感官傳導到大腦皮層,使你產生對老虎的認識,於是你又聯想到老虎是野獸,很厲害,會吃人。而後,大腦皮層指揮你的肌肉(橫紋肌)收縮,同時有心跳、呼吸加快等反應,於是就“跑”。這種生理變化再傳回到大腦時,就產生了一種主觀體驗,即“怕”。丹麥的蘭格幾乎同時也提出這種看法。所以這種學說就稱之為“詹姆士~蘭格學說”。後來的研究表明,生理變化(內髒、橫紋肌的變化)不是情緒的決定因素,但情緒的內容確與內髒、橫紋肌的變化有關係,情緒的內容是從內髒、橫紋肌反饋回大腦的信息。具體說到笑與喜的關係,一般是先喜後笑,有時候,也會先笑後喜。就是說,外表顏麵肌肉的變化可以改變內心的情緒狀態。
此外,還有個心理效應問題。當您一旦有意地調整顏麵肌肉時,也就無意間調整了內心的情緒狀態,從而逐漸地清除著消極情緒。於是,心中的天空便由“陰轉晴”,您就會從心裏往外笑,心情真的好起來。
您看,笑,原來也是一種智慧。
1992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