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顧客的談話中,需要適時加入一點新東西,比如,店員調整自己的身體語言,多展示一些產品的好處,或者采取其他技巧來實現自己的銷售目標。從顧客的身體語言中,可以知道顧客究竟了解到了多少談話的內容。如果顧客隻是木然地凝視,那麼,我們就可據此推斷出,顧客已經分心或者在想其他事了。此時,店員可以暫停片刻,問一問顧客是否了解剛才說的話,或者店員再重複一遍剛才說過的重點,給顧客時間來消化、吸收信息。一般來說,有洞察力的店員都知道,在銷售過程中,非語言信號的影響力要比單純的語言的影響力大得多。當店員越來越熟練地解讀顧客的非語言信號時,他們就能更快、更容易地達成交易。談話中的非語言信號交流,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麵進行:
心理學教授阿爾伯特麥恩的一個報告顯示:人們55%的感情表達都是無聲地表示的,38%通過語言語調傳達,純粹用語言傳遞的隻占17%。無聲的交流對於銷售演示是很重要的。顧客通過如下行為表示他們正在嚴肅地考慮是否購買:(1)把座位挪近;(2)手摩擦著桌子;(3)要求重新安排一次零售展示。好的店員會很認真地研究麵部表情。某種表示--尤其是眼睛--會揭示認同與購買欲望,店員要靈敏、迅速地將其捕捉住。在身體語言中,當顧客不馬上決策,而是好好地研究這些商品,把商品放在燈下翻來覆去地檢查時,會摸下巴,檢查樣品,仔細閱讀標簽,舉起產品,旋轉鑰匙,或拿出說明書並被之吸引。這樣的身體語言表明:成交是遲早的事。顧客因為太小心謹慎而不會馬上購買。當顧客進店後和店員站得很近,對店員的解說點頭讚同,在某一刻,顧客身體前傾並接觸店員的手臂,那麼達成交易的時間到了。顧客將雙手交叉在一起,用手指觸摸嘴唇,這是黃色信號,表明他有所疑慮。這時,店員就需要采取進一步行動以得到綠色信號--要將身體前傾,微笑,問些靈活度很高的問題:“您需要些什麼呢?您看該產品能幫助您嗎?”如果顧客一開始就很堅決地反對(“你們的價格太高了”),記得要避免不敬的肢體語言。相反,要用語言、行為去表現店員的信心,為顧客提供幫助。店員要改變自己說話的方式,首先要改變對待顧客的態度。人們常說“我變得激動異常、左右搖擺”,就是指有力的肢體語言。
與大客戶首次見麵時,利用稍大一點的會議桌,可根據顧客對座位的選擇,觀察出他的個性。例如,有些人會將會議桌視為普通的桌子,把椅子拉到店員對麵,與店員麵對麵地坐,這樣的人是實用導向者,應詳細講述產品為其帶來的利益。有的人則會直接坐到主席的位置,這是具有領導性格的人,喜歡與人對抗,談話時盡量順著他。如果是比較外向、開放的人,會選擇比較靠近店員的位置;而防衛心較強者,會選擇離店員較遠的位置,或是選擇看起來較具有影響力的位置。待顧客坐定後,店員再選擇可以打破僵局的合適位置坐下。在整個溝通的過程,店員必須仔細地檢視顧客的肢體語言,才不會弄錯意思。例如,在溝通過程中,基本上,男人點頭是因為他“同意”你說的;而女人點頭,是因為她“聽到”你說的。更重要的是,要觀察肢體語言的模式,不要僅以單一的動作來做判斷。例如,交叉雙臂的動作,有可能顧客是防衛心較強的人、害羞的人,或是容易感到不安的人。但是,若他持續地交叉雙臂與雙腳,這通常表示他還沒有完全對店員打開心扉。有可能是因為他對店員還不夠了解,又或許是店員所說的無法引起他的興趣。若他同時還一直看著地麵,總是咬著嘴唇,不太響應,那麼,店員就應該做些特別的事情,以突破他的心理防線。
一個人是友好還是敵對,是冷靜還是激動,是誠懇還是虛假,是謙恭還是傲慢,是同情還是譏笑,都可以通過聲調表現出來。而言語本身有時倒並不顯得十分重要,因為詞語的含義是會隨著聲調而變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