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阿來
我們說如今是文化繁榮的時代,通常是指生產的規模與數量而言。
這樣的數量與規模,常常是由於定製性的生產。
我們甚至可以說,今天的文學已經進入了定製時代。
由出版商定製的長篇小說批量出版。電視劇腳本、網遊腳本和卡通腳本大量生產。特別是屬於非虛構的我們稱之為紀實文學或報告文學的文體,目前大多由企業團體和政府部門所定製。正是由於這種定製,造成了今天的文學特殊的繁榮景觀。
在為這種繁榮景觀倍感鼓舞的同時,我們心中也懷有一種隱憂。原因在於,各種各樣的文學定製,是在大麵積收獲數十百年文學探索與原創所積累下來的那些成果:思想的,技巧的。因為各種文學定製需要盡量麵向大眾的寫作,有了這樣一個特定的前提,定製的寫作從藝術角度而言,通常會成為降低難度的寫作。不是創造新的方式,而是消耗已有積累的寫作。在這種文學生產形態中,最原創、最具探索性的寫作常常被忽視。
原創文學與定製生產之間的關係,猶如自然科學中基礎理論研究與應用技術的發明的關係。如果沒有前者,後者的繁榮是難以想象的。如果要找一個更淺顯的比喻,就譬如大自然,如果沒有眾多看起來無用的草木,也就無法生長出那些有用的植物——可以建造房屋的大樹和富含營養的果實。所謂可持續發展理論的一個重要方麵,就是提醒我們,對於這個世界的一切構成,不能隻關注當下就能被充分利用,產生各種利益的部分,更要關注使那些“有用”的部分構成得以發展、得以呈現的基礎條件。
文學的持續生產,也要仰賴於文學最基本部分的建設。這個建設是幫助新人湧現,是期待新人帶來新的作品,帶來新的感受力,產生出新的思想方法與表達的藝術。
基於這樣一種認識,四川省作協巴金文學院,取得四川省省委宣傳部的大力支持,和四川出版集團 ? 四川文藝出版社合作編輯出版“巴金文學院簽約作家書係” ,著力發掘富於原創能力的新銳作家,資助出版他們在文學創新方麵的文學成果。這種舉措的唯一目的,就是為四川文學長遠的可持續發展,做一些計之長遠的人才培養與新的藝術經驗積累方麵的基礎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