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邏輯與人性的根本衝突:漫長的革命
到底是有什麼樣的國家才有什麼樣的國民,還是有什麼樣的人民才有什麼樣的政權?到底是有什麼樣的老板才有什麼樣的工人,還是有什麼樣的工人才有什麼樣的老板呐?也許世界上本來就沒有非白即黑的答案,還是去尋求辯證唯物主義的思辨吧。思辨的基礎是現實。
可以用工人內化資本邏輯的程度來衡量資本控製勞工的程度。資本邏輯內化程度最成功的狀況有兩種:一種是工人夢想通過當上老板來擺脫被壓迫的地位,而不是追求一個公平平等的社會;另一種是,一部分工人壓迫另一部分工人,自覺成為老板的代理人來完成壓迫傳遞的功能。
資本邏輯內化普遍成功的現象是:打工者認同資本邏輯中把工作等同於雇傭勞動的做法。在工廠和社會上流行著一些話語,比如:“打工就是為了掙錢!”、“誰給錢誰是老板!”打工者受了欺辱或者心存不滿的時候也用這樣的話語彼此安慰或者自我安慰。
無論我們是否承認,人是為了某種社會意義而存在的,而且越能夠感受和踐行某種社會意義,一個人的生活就越充實和越有動力。資本的邏輯的目的是:泯滅意義進而達到用金錢來取代一切。達到這個目的的手段之一就是讓工作僅僅等同於雇傭勞動/賺錢。工作是不是等同於雇傭勞動呢?如果工作真的隻是出賣勞動從而掙錢的過程,那麼掙錢又是為了什麼?掙錢可以是為了買房,那買房是為了什麼?是為了成家養家,或者是為了攀比,如果是這樣,就說明了掙錢不是為了錢本身,而是為了某種社會目的(養家)和社會關係(成家、攀比)。當我們被資本邏輯控製的時候,我們就隻想著多掙錢買房子這樣的線性思維了,而不去反思:為什麼我們拚死拚活地幹卻買不起房,為什麼房價比工資漲得多快得多。
資本的動力和目標非常清楚:不惜一切手段牟取利潤。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主要通過兩個途徑:少支付工人工資和少承擔甚至不承擔社會成本。要想少支付工人工資,就必須想法設法貶低工人的勞動價值;為了少承擔社會成本就千方百計地把工人簡化成勞動力,而不是把工人當做完整的人來對待。而實現上述目標的重要手段是推行資本文化並將之在工人中間內化,這就形成了我上麵所描述的種種文化現象。
問題是,人是人,人不是機器,人不是商品。作為勞動力的人,他們/她們為了提高自己的物質生活水平,有提高工資待遇的訴求;作為社會人,他們/她們有做完整的人的需要,這包括住房、醫療、子女教育、家庭團圓、養老這些生活要求,也包括精神層麵的東西,如:歸屬感和受到尊重等。在資本/工廠文化的控製和壓迫下,工人實現物質需求無法、精神世界痛苦,這就必然導致勞資雙方的衝突。
因此,和資本邏輯對抗的手段就是去解放人性,就是去探尋人的社會意義。這些社會意義並不是假、大、空的東西,而是實實在在的生命旅程。我將在後麵“做什麼樣的人”這個部分具體描述和討論。
附錄:關於本書“工廠文化”敘述和分析的意義的討論
2013年10月6日,我組織了一次就台資廠體驗的發現和反思的小研討。有8位來自不同地方的為打工者服務的公益機構的工作人員參加了討論。下麵就是一些討論記錄。
討論這些到底有什麼用?
小梅(在廣州的社區服務機構工作,以前是工廠女工)(當我還沒有介紹完我的工廠體驗的時候,小梅打斷了我的發言):你講的這些都是現象,但是我很著急地想知道“結果”和“出路”。還有,你這些討論到底有多大的說服力!我覺得這樣的敘述力度不夠,不能去影響什麼,你到底想要的是什麼?
呂途:我們作為人,作為工人,如果對這些已經沒有感覺的話,就沒有出路。
小梅:我現在就是沒有感覺。
小夢(在北京一家工友培訓中心工作,以前是工廠女工):我剛才說了,在我看來你講的那些現象在我眼裏都很正常,你覺得很受震動,但是對我來講沒有什麼。聽你講了這些,也不能說我沒有感覺,也不能說我麻木,但是,我不認為那些是對工人的故意傷害。我以前一直在工廠打工,聽你講的時候,我就在回顧各種工作場景,我覺得對我一點點觸動都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