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王福維的故事:荒謬的房子1(1 / 2)

第一卷寫的是“我們的工作”,工作是廣義概念的“生活”的一部分,但是這裏,“我們的生活”指的是“工作之外的生活”。雖然我認為這樣割裂地去劃分其實不符合我對生活的看法,但是因為很多人把工作和“工作之外的生活”分開來看,所以,在這一部分,我們就單獨來討論“工作之外的生活”。

工作之外的生活主要包括哪些內容呢?我們的生活包括很多內容。勞有所獲、學有所教、病有所醫、住有所居、老有所養,這些是普通勞動者的基本訴求,也包括了我們生活和工作的很多內容。在這一部分,將就住房、愛情婚姻、生兒育女的觀念、消費主義觀念和業餘生活狀況這五個話題進行討論。選擇這五個話題的原因不是因為其他話題不重要,而是我覺得打工者在這五個話題上最糾結。

工人在工廠裏受到工廠文化的壓迫,下班以後,工人並不會因為脫離了工作空間而擺脫資本的控製。工友非常向往穩定的居住、團圓的家庭、美好的婚姻愛情、良好的物質生活和愉悅的精神文化生活。但是,這些要求、追求和向往卻遭遇到嚴酷的現實。資本的邏輯和金錢價值觀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麵麵,利用我們的欲望、誘發我們的欲望,讓我們在美好向往和殘酷現實之間掙紮和迷失。在這個部分,我選擇了幾個工友的故事,每個故事重點反映了工友生活的一個側麵,如:房子、婚姻愛情、孩子和消費觀念。我把一個工友的生命故事看做是這個工友的整體生活方式,而通過分析故事中重點反映的生活側麵與這個工友的命運的關係,來分析工友的生活是如何在資本邏輯的壓迫下、在城鄉遷移的混亂和斷裂中、在工友精神世界的迷離變換間,受到多重因素影響而展開的。

王福維的故事:荒謬的房子

我和王福維已經見過三次麵了。第一次是2010年11月14日,為了撰寫《中國新工人:迷失與崛起》一書,我在廣東東莞長安鎮的出租屋裏訪談了王福維夫婦;第二次是2011年11月9日,拿著書的初稿又去了東莞回訪王福維夫婦,送給他/她們書稿,同時進行了第二次訪談;第三次是2012年11月21日,在重慶市奉節縣青龍鎮王福維夫婦新買的房子裏訪談了他/她們;2014年3月16日,我給福維打了電話,問了他近期的情況。

2010年11月14日訪談記錄

訪談地點:廣東東莞長安鎮出租屋

家庭背景

王福維1980年出生,小學畢業。

父親王開吉1953年出生, 沒上過學 。他的腿摔斷過,留下了殘疾。當初在地裏幹活,挑糞到地裏時摔的,因為是坡地。當時摔得很嚴重,腿裏裝了鋼板,現在都沒有取出來。現在可以走路,但是速度慢而且跛腳。 2010年初父親到東莞找了一份在廠裏打掃衛生的工作,一個月大約950元,不包吃住。後來又和福維一起去重慶打工,現在(2014年3月)和福維一起在江蘇搞拆遷。

王福維有個哥哥,比他大幾歲。2010年見到王福維的時候,他哥哥還是單身,在安徽打工。2011年見到王福維的時候,得知他哥哥找到了媳婦,準備去做上門女婿,新媳婦的前夫在煤礦坍塌中喪命。

王福維的妻子何貴蘭是1985年出生的,貴州人,他/她們在東莞一個溜冰場相識,然後私定終身。現在夫妻倆有一個男孩,2005年出生的。2012年11月我再見到他/她們夫妻的時候,何貴蘭懷孕幾個月了。2013年5月貴蘭生了一個女兒。

打工經曆

我上到小學畢業就沒有繼續念書了。主要是因為家裏沒錢,而且成績也不好。97年開始出來打工。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個體戶幫忙賣麵食,包吃住500元一個月,但是覺得不習慣,做了幾個月之後就離開了。回老家待了一小段時間。之後去了福建的哥哥那裏。之後又去了宜昌,在飯店裏做工,但是還是覺得不太習慣。我一直想進工廠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