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
移民的時代 世界和中國的故事
(1)在德國的土耳其人的故事
過去的幾年,我在中國大江南北調研,還去了德國探訪土耳其移民,去了羅馬尼亞探訪留守兒童,我發現了一個規律,移民人口總要等到第三代才真正明白:回不去老家了!
2010年10月20日,我在德國法蘭克福拜訪了那個地方曆史最悠久的移民活動中心“土耳其人之家”。因為我的頭腦裏一直縈繞著我們中國農村到城市裏來的打工者總是懷揣著回老家的念頭,所以我就詢問接待我們的人,來到德國的土耳其移民是否也是懷揣著有一天回土耳其的念頭。我得到了肯定的回答。移民中心的創始人施耐德夫人1956年來德國讀大學,並在1965年創立了這個服務機構,她向我回顧了曆史:
1965年-1970年代中葉:土耳其人開始到德國工作,成為客籍勞工。這第一代移民都非常肯定地認為自己將來會回土耳其安度晚年。但是,實際發生的情況並不是那樣的。當時很多人省吃儉用,把掙來的錢寄回家去,主要用來蓋房子,等待自己將來回去住
1970年代中葉-1990年初:第一代移民並沒有回到土耳其,他/她們逐步成為德國的新市民,他/她們的孩子們的語言障礙逐漸減少。但是很多人還是認為會回到土耳其,所以把省下來的錢拿到土耳其投資。
1990年初-今天,人們終於意識到回不去土耳其了,才開始在德國買房子和投資。現在在德國居住的土耳其人認識到:他/她們雖然是土耳其人,但是已經是德國的一部分。回顧這近50年的移民史,回去的人很少,大部分都留在了德國。作為外國人,如果想加入德國國籍,需要在德國生活8年、沒有犯罪行為、會說德語、會唱國歌。
從2002年到2012年的10年間,我幾次到訪德國南部愛因斯坦的故鄉烏爾姆(Ulm)旁邊的一個小鎮,我觀察到了一個非常耐人尋味的現象,很多德國人的餐廳和產業逐步被土耳其後裔所購買。德國人有一些和中國人非常不同的習慣,比如說:一個在德國小鎮生活的人可能一輩子隻去看一個家庭醫生、隻去一家理發店理發、周末隻去某一家餐廳就餐等等。所以說,一個店麵存在幾十年和傳承給下一代是比較普遍的現象。但是這一切都在發生潛移默化的變化。我看到一個在小鎮上存在了50年而今慘談經營的體育中心被土耳其人收購,改裝成了慶典中心,是為了服務於土耳其人舉辦盛大的婚禮。據2010年探訪期間德國接待方的介紹,在德國,每5個新生兒中就有一個是外裔人的後代。毋庸置疑,外裔人正在改變德國。而這個現象並不是德國獨有的,而是在歐洲很多國家都在發生的故事。
(2)羅馬尼亞人去國外打工
2012年10月23日到27日,我去羅馬尼亞雅西地區探訪了那裏的留守兒童。 羅馬尼亞人口約2100萬,勞動力人口950萬,有300萬人在國外工作。也就是說,近1/3的勞動力在國外工作。根據當地機構的調查,羅馬尼亞有兒童400萬,其中留守兒童35萬,都是父母去歐洲其它國家工作留在國內的孩子。
10月26日,我去距離雅西市中心幾百公裏遠的一個留守兒童社會工作者培訓項目進行探訪,一路經過了很多村落。看到的景象和中國農村的一個方麵非常相似,那就是在田野裏矗立著很多新蓋的空房子。當地人告訴我,這些新房都是去國外打工的羅馬尼亞人蓋的,希望有朝一日回來居住。但是,因為羅馬尼亞經濟很不景氣,所以房子蓋好了也無法回來居住,必須在國外繼續打工掙錢。
我去探訪了一個在外打工18年最後回來定居的父親,他說,為了和妻子孩子團聚,他不想再出去了。他在當地有一份工作,月收入約是人民幣1600元。妻子月收入大概1800元。四口之家經常入不敷出,不得不靠在意大利做清潔工的奶奶補貼度日。
2008年的金融危機同樣打擊了歐洲的經濟,很多人以為羅馬尼亞人會因為西歐經濟不振而返回羅馬尼亞,但是實際上這樣的情況並沒有發生,羅馬尼亞人有的繼續在西歐工作,少數往北歐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