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繞房子的“加和為零”遊戲
前段時間看了柴靜的一篇報道《告別盧安克》。盧安克是來自德國的一名誌願者,長期在中國貧困山區支教。采訪中的一句話讓我特別有感觸,盧安克說,中國人現在非常著急,希望任何事情都能馬上達到願望。我覺得盧安克的說法非常代表中國人現在的一種心理狀態:我們在拚命地往前趕路,卻忘記了自己是誰,也不知道自己的目的地是哪裏。其實,這是資本和消費主義最希望看到的,因為這樣人們都像被驅趕的豬羊一樣,拚命勞動、拚命掙錢,為資本增值服務,掙到的錢很快蒸發掉了,最後自己都不知道想要過什麼樣的日子。
我幾次去青龍鎮都會去鎮上開超市的王包車家。王包車家蓋房買房的速度足可以說明這個時代發展的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
1996年在紅陽村蓋房,花費6萬,2006年以4萬的價格賣出;
2010年在青龍鎮蓋房,三層樓,花費20多萬。超市在一層,上麵兩層夫妻居住。一兒一女在縣城上學,奶奶租房子照顧孫子孫女;
2012年在奉節縣買房,110平方米大,花費50多萬。
我想多數人不可能在15年之內在三處 - 越來越發達的地方 - 分別購置房產。這樣的購置房產的速度對王包車這樣的個別家庭來講當然是好事,但是,這卻同時反映出了我們社會發展的畸形和變態:少數人贏利和暴富,而多數人加和為零的生活。
我認為買房子是我們這個畸形的社會的“加和為零”的遊戲:(1)有了房子卻不能生活在裏麵,因為為了謀生必須外出去打工,這是絕大多數在老家買了房子的工友的生存現狀。掙錢蓋房和買房,這無可厚非,問題是,當房子和工作是分裂的時候,房子存在的意義大打折扣。(2)在農村蓋房子的後悔了,在鎮上買了房子的又趕不上時代的發展了,在縣上買房子卻已經買不起了,一輩子辛苦掙錢買房子,掙錢就是為了買跟不上時代步伐的房子。我們想的是,如何拚命幹努力幹為自己哪怕在回不去的家鄉買一處房產,卻不去思考大城市的房價是否合理,不去爭取作為勞動者應得的居住權利。(3)買了房子以為可以養老,但是,因為子女將來必定不會在農村和老家謀生,等老了以後還是會麵臨無法養老的問題。(4)80後的子女肯定不會選擇住在父母花費畢生心血購置的房產裏。而且如果80後的子女繼續像父母一樣任憑資本牽著鼻子走,那麼80後也許在老家和城市都無法購得房產。還有,80後子女長大的年代,如果農村和農業繼續被像今天一樣忽視和拋棄,那麼中國的危機就不僅僅是“加和為零”的分裂式的生活,還有國家的生存和糧食危機。
房子是必需品,也正因為如此,資本和權利以此來榨取勞動者的所有血汗。在鄉鎮和小城鎮,地方的生產性經濟的比例往往很低,維持當地各種消費和房產經濟的是外出打工者的收入,而打工者最大的支出就是在建房和買房上麵。在城市,打工者是生產建設和服務業的主力軍,但是在城市沒有這些人生根發展的社會政策環境,因為人被當做廉價勞動力,而不被當做社會發展的受益者。我們的發展可以不必那麼快,但是,我們的發展應該是為所有人服務。 圍繞工作和生活的健康和諧的居住環境的建設才是可持續發展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