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程勇芳的故事:孩子意味著什麼2(2 / 2)

我很想要改變一種活法。我很想明年自己做點兒什麼事情。我最想的是在我們老家鎮上辦個幼兒園。我覺得我有足夠的經驗和體會去教育孩子。在東莞這裏太貴了,我辦不起。但是,即使回老家辦,我也還是沒有資金。我還想,辦幼兒園不行的話,也可以回農村搞養殖場,過農場的生活,當個農場主。如果我不帶孩子,我就什麼也不怕,但是帶著孩子就不敢做。我還有一個想法,也許不成立,就是我很喜歡寫作,我沒有電腦,如果有了電腦,我就想一點點把自己的想法寫出來。我喜歡寫作,更重要的是,我覺得我寫的東西是教育下一代的,或者是對同齡人的一種提醒和借鑒的東西,讓和我有相同經曆的人在遇到我的境況的時候不要消沉。

\t

討論:

要孩子的理由

我問過幾個有了孩子的女性她們為什麼生孩子,一個生了兩個兒子的女性告訴我:“我覺得我自己一無所有,要錢沒錢,要本事沒本事。有了孩子,起碼感覺自己沒有白活,而且我非常渴望和孩子之間的那種親情。”

一個生了一兒一女的媽媽告訴我:“我覺得孩子是個樂趣,有了孩子,家裏才有意思,而且兩個孩子之間還是個伴。”

有一個生了3個女兒,現在終於懷上了兒子的女工對我說:“在城裏不回老家還好,回到老家沒有生兒子就沒有地位,實在沒有辦法。”

程勇芳這樣跟我說:“要是沒有孩子,要是不是還有性的需要,我估計我早就離開我丈夫了。”

縱觀這一切,生孩子這個貌似“自然”的現象,雖然有“自然”的成份(正常的男女,彼此結合,可以受孕生孩子),但是並不是必然(男女可以選擇隻有性生活,卻不生孩子),而是“生育製度”[ 費孝通,《鄉土中國 生育製度》,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5月,第99頁。生育製度指:“當前的世界上,我們到處可以看見男女們互相結合成夫婦,生出孩子來,共同把孩子撫育成人。這一套活動我將稱之為生育製度。”]使然。

生養孩子非常辛苦,這個貌似很據有犧牲精神的事情,在我看來蘊含著很多自私的東西,比如:

(1)前麵說到的那個女工,一定要生出兒子來,難道她就那麼愛這個兒子嗎?不是的,而是為了自己在農村社會和家族中的社會地位。當然,這個不能怨這個婦女本身,但是,我還是不能由此而升出任何對母愛的讚美。

(2)很多夫婦生孩子在潛意識裏是為了求得婚姻的穩定。當然了,很多有孩子的夫妻也最後離異了,但是有了共同的孩子在一定程度上會幫助保持夫妻關係的穩定。在幾何上,兩點關係的固定要靠第三點的存在,在社會團體的形式中也常常看見,兩人間的關係靠了第三者的存在而得到固定。從人類學者看來,社會結構中真正的三角是由父親、母親和兒女組成的[ 費孝通,《鄉土中國 生育製度》,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5月,第159頁]。

(3)很多父母生養孩子在潛意識裏是為了給自己一個生存的理由,並為自己這一輩子沒有“建樹”找到補償。人所生活的世界是三度的:過去、現在和將來,孩子不但給夫婦創造了一個共同的將來的展望,而且把這空洞的將來,具體地表示了出來。我常常聽工友這樣說:“我辛苦打工就是為了孩子。”這看似很有犧牲精神,在我看來,卻有另一種味道:容忍自己的過失,把責任輕輕地交卸到下一代身上。在理想和現實極不易相和的社會變遷過程中的人們,最容易有這種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