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新工人文化實踐(1 / 2)

這一部分要寫的是北京工友之家的實踐和幾個核心工作人員的故事。這裏必須說明一下:(1)工友之家雖然是我的工作單位,但是這並不代表我認為工友之家就什麼都做得很好,就是典範。我認為工友之家的確做得很好,同時,我也知道全國很多和我們類似的機構做得也很好。所以,最重要的不是樹立典範,而是不同的人、不同的機構在中國處於社會轉型的今天,在追求某些共同理想和價值觀的情況下,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人群、不同的情況下,具備多樣性和創新性,那樣我們的社會才是富有生機和生命力的。 芸芸眾生,我們走在火車站裏消失在人群中好似跟螞蟻差不多,但是其實每一個個體的故事和經曆都是不可複製的。故事和經曆不可以複製,但是價值觀和理想是可以去共同追求的。

(2)北京工友之家團隊的隊伍人數比較國內其他草根機構來說是比較龐大的。我們現在的機構框架包括同心實驗學校(教職工40多人),同心互惠社會企業(40人),打工文化藝術博物館和皮村社區工會(5人),外聯部(2人),同心創業培訓中心(5人), 新工人網(3人),同心女工合作社(5人),還有其他幾名參與多個項目的核心工作人員。這樣一個相對人數比較多的團隊如果想有效的運轉起來,需要依靠每一個人工作人員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而不隻是領導或者核心人員發揮作用。同時,我們也必須承認,在任何一個集體中都需要有核心工作人員發揮作用,這樣的作用不是如何發號施令,不是如何貫徹自己的想法,而是如何和大家一起踐行理想、創造生活。所以說,這裏講幾個核心工作人員的故事,不是為了突出個人,而是通過他/她們的故事,來折射這個集體的困惑、思考和成長。

寫這一部分的重要目的是探討出路和方向的問題。記得有一位記者因為《中國新工人:迷失與崛起》一書采訪我,讓我總結新工人的狀態,我說:“迷茫是新生代打工群體的普遍狀態。但是,這種狀態又不是新工人群體獨有的,我感覺我們整個中國社會都很迷茫。中國富人中的大部分都想移民和正在移民,因為即使有錢在中國也不安全,食品不安全,仇富仇官心理蔓延也讓富人們覺得不安全。移民到美國去好嗎?要知道,美國是製造世界空氣汙染的第一禍首,逃到美國也逃不出地球呀!”黃紀蘇的話劇《切·格瓦拉》中有這樣一段台詞“知道嗎?什麼是窮人?沒錢不算窮人,沒勢也不算窮人;沒有力氣,沒有學問,沒有姿色,沒有社會關係,沒有青春年齡,都不算窮人,窮人是什麼,窮人就是沒有出路。”這裏不想泛泛地談全世界和全中國的事情,雖然世界和中國和我們每一個人都緊密相連。這裏隻想談新工人群體的事情,談為新工人群體服務的北京工友之家所思考的方向和所踐行的出路。

寫這一部分的另一個重要的目的是探討人的重要性,“做什麼樣的人”是文化的全息狀態,是本書文化分析的核心內容。本文對文化的理解和葛蘭西的論述一脈相承,葛蘭西是這樣論述文化的:“它是一個人內心的組織和陶冶,一種同人們自身的個性的妥協;文化是達到一種更高的自覺境界,人們借助它懂得自己的曆史價值,懂得自己在生活中的作用,以及自己的權利和義務。……了解自己意味著要成為自己,成為自己的主人,要識別自己,把自己從混亂狀態中解脫出來…….而且我們要去認識別人,認識他們的曆史,認識他們為使自己達到現在這樣的狀況並且創造出現有的文明而連續不斷地作出的努力,否則我們在這方麵是不能成功的。”\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