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孫恒的故事:文化運動5(2 / 2)

社區的概念

社區這個概念裏有兩個字,“區”指一定的地理範圍和物資條件,“社”指在一區域內發生聯係的一些人,人和人之間有一些聯係叫社。在社區當中有一些最基本的要素,第一要素是人,其它的東西圍繞人的生計和人的社會需求展開,包括:公共事務的管理機構;學校;公共文化交流場所;醫院或者醫療診所;家庭;住房;生產和生產場所,比如:工廠、農業生產;服務和消費場所,比如商店。社區可以有一些自我的循環,生產、消費、服務、社會交往等,形成一個體係。

理想化的社區中,社區的服務、組織、關係都是為了促進社區當中人和社群的發展。但是現實中的很多社區是不完整的社區。很多社區是具備了社區概念中“區”的含義,而沒有了“社”的含義。最典型的就是城市的住宅小區,那裏主要承擔的是住房和日常生活的功能,而缺少了很多社會組織的功能。

農村社區和城市社區差別。在中國的一些農村地區,生產和生活還是相對集中在社區中完成的,基本具備社區的典型特征。當然,隨著工業化的發展,農村地區的就業也發生很大的變化,很多在農村生活的勞動力已經不局限於農業生產活動,而是就近參與到工業和其他行業中,也就是說,在農村社區,生產和生活也發生了剝離。在城市,出現了三種類型的聚居區:城市人口和較高收入人口聚居區,打工人口聚居區和工業區。在城市人口和較高收入人口聚居區,生產和生活基本完全剝離,回到居住小區的主要目的是“睡覺和休息”。打工者聚居區可以分成兩種類型:一種是聚居區,在這裏很大部分人口的生產和生活集中在社區內完成,包括:做小生意的、在聚居區內和周邊企業和單位上班等,比如說北京的皮村;還有一種是集宿區,在這裏隻是提供了工友的住宿和相關的生活服務。工業區可以分成兩種類型:以廠區為核心的綜合生產和居住的廠區生活區;圍繞工廠形成了工業區居住區。

社區的類型

社區和聚居區的類型概述

社區和聚居區\t生產和生活狀態\t說明

農村社區\t農業生產為主體的社區\t生產和生活相對集中在社區中完成的,基本具備社區的典型特征\t中國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發展不是促進了鄉村建設,而是導致了鄉村的衰敗。村級基層選舉是中國大地上正在踐行的民主形式,從法律上賦予了農村人口相對於城市人口較高的政治權力。農村社區的社區服務和組織化普遍非常薄弱甚至缺失。

農業生產和非農就業並重的社區\t很多在農村生活的勞動力已經不局限於農業生產活動,而是就近參與到工業和其他行業中,也就是說,在農村社區,生產和生活也發生了剝離。\t在農村生活卻從事非農就業的人口在勞動權益保護上找不到組織。 農村社區的社區服務和組織化普遍非常薄弱甚至缺失。

城市聚居區\t城市人口和較高收入人口聚居區\t生產和生活基本完全剝離,回到居住小區的主要目的是“睡覺和休息”\t企業或者單位是城市人口的工作場所, 隻跟經濟收入和職業發展相關;小區是生活場所。個人和國家之間出現了斷層,個人表達公民意見的空間隻能體現在虛擬空間上。

打工者聚居區\t很大部分人口的生產和生活集中在社區內完成\t打工者在城市的角色隻是出賣勞動力,沒有其他的空間,在子女教育權、居住權和政治權利上都是不受保護的。打工者聚居區隻是打工者的居住地。

工業區\t廠區生活區\t工廠為職工提供的住宿場所。\t從廠方來講,建設生活區的直接目的是為了滿足對勞動力的需求。工人居住在宿舍基本上隻是滿足人睡眠和休息的需要,幾乎再無其他。

工業區居住區\t當地居民或者政府集中出租給打工者居住的地方。\t對於當地居民來講,出租房屋是賺錢的手段。一些致力於社區服務和社會服務的機構會在打工者的居住區開展活動。

說明:根據作者對社會現狀的了解歸納形成,一定是不完善的。這樣歸納是為了利於展開進一步的思考和討論。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