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室\t免費借閱圖書\t並不是所有人都熱愛讀書,但是熱愛讀書是打開視野、獲得知識、啟發思考的重要途徑。開辦圖書館,為工友準備了休閑類圖書,也準備了思想教育類圖書,是我們發現和培養骨幹工友的途徑。
培訓和交流/工會活動\t?
法律培訓
電腦培訓
維權熱線
吉他班
話劇小組
皮村報編輯組及文學小組
社區講堂
工會的組織建設\t
滿足打工群體的物質、精神和組織需求是我們開展社區活動和工會活動的目的。在滿足物質需求方麵我們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隻能起到力所能及的作用,這也附和我們的功能定位。
中國社會的政治民主問題不僅是一個敏感的問題,更是一個棘手的問題。在反思西方代議製民主的局限性和巨大弊端的同時,我們很難拿出替代方案。
台灣從事社區營造的社會工作者們認為,中國古訓“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中缺少了社區這個層次,導致公民實際上無法通過適宜的民主形式參與到治國之中,所以建議加入“造社”。
我們工作生活在皮村處於被拆遷前的狼藉和充滿生活氣息的混亂之中,就如同無數中國人生活在浮躁和不安的環境中一樣。但是,我們的內心是踏實和堅毅的。也許皮村的社區實踐的某些物質實體會隨著皮村的消失而消失,但是我們所積累下的組織經驗和思想方法卻不會消失。
城邊村的秘密
全國各地、舉國上下,都有這樣一種政策導向,為了建設文明城市,必須治理和鏟除城邊村。大家都知道,城邊村集中居住著大量打工者及其子女。並不是大家不想住到幹淨整潔的城市住宅小區裏,而是打工者的收入太低,沒有經濟能力支付租金,更沒有能力買房。這樣就出現了下麵的悖論和邏輯:
(1)從生產/勞動(製造社會財富、提供服務)角度來說,打工群體是生產領域的主力軍,在這個生產空間裏,勞動價值被大大貶低,表現在勞動者的工資低,而且沒有社會保障。
(2)從再生產角度來說,勞動者需要吃飯、睡覺、休養生息、生兒育女等,由於工資低和社會環境不利,這個過程隻能在城邊村/城中村進行。
(3)資本為了生產擴張、少數富裕人口為了高端物質享受和消閑,需要占領優勢地段和空間,這通過拆遷城中村/城邊村來實現。
(4)這是一個“一箭三雕”的過程:
?資本占領了土地和空間;
?通過把勞動者驅趕到更廉價的地方居住維持了勞動者的邊緣化,進而維持廉價勞動力的再生產過程,這包括:不支付工人社保、不負責打工子女的教育成本、低廉的房租和極為簡陋的居住環境等等;
?維持了廉價的勞動力再生產過程,才可以繼續維持廉價的勞動力成本,也就是低工資。
(5)城中村的秘密:在資本擴張邏輯之下,城鎮化與城中村隻能是共生的,也就是說,這樣的城鎮化隻能靠城中村的存在才可以維係。
(6)為了讓城中村的秘密不被發現和不被批判,城市發展始終伴隨著對城中村的“汙名化”,都絕口不提城中村不消失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