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屆藝術節的總導演是王德誌。
央視春晚是全國人民大都關注的春節娛樂節目,但是其中反應打工者心聲的節目很少,即使其中有打工者形像的節目,打工者也往往以被醜化、被娛樂和被關懷的形像出現。打工春晚希望可以為打工者獻上春節娛樂節目,節目來自打工者,由打工者表演,真實、質樸地反應打工者的心聲。
2013年9月14日,兩位來自山東淄博的打工者帶著他們為環衛工人譜寫的歌曲找到了皮村打工春晚的總導演王德誌,找到皮村、找到王導非常激動。告訴王導,他們和他們身邊的很多工友都觀看了兩屆打工春晚,心情非常激動,但是覺得第一屆比第二屆更好,因為更質樸、更貼近打工者。他們希望打工春晚可以持續的辦下去,因為看到打工春晚給予他們動力和希望。
打工文化藝術博物館\t?
2008年5月1日,北京工友之家創辦了中國第一家“打工文化藝術博物館”,展示改革開放三十年打工者的曆史。“打工三十年:流動的曆史”是博物館主展廳的長期展出內容。
2009年10月到2011年7月,配合第二屆打工者文化藝術節,博物館進行了主題展“打工者居住狀況”,北京工友之家、蘇州工友家園、深圳小小草都開展了調研和拍照,並參與了布展。
2011年8月至2014年4月,配合第四屆打工文化藝術節,博物館進行了主題展“新工人:家在哪裏?”。
2014年5月至今,主題展更新為“新工人的文化和實踐”,探討工人文化的本質,展示全國各地勞工機構的文化實踐。
博物館開館至今接待了來自全國各地的參觀者,包括:勞工團體代表、工友、學者、官員、大學生等。
我們的博物館不是對曆史的描述,而是對曆史的解讀、並爭取促進改變曆史,因此它是一個活的博物館;我們的博物館不是拿來主義的博物館,而是一個研究型的博物館,我們用我們的調查研究來解讀曆史和現實;我們的博物館不是一個陳列館,而是一個社會活動場所和社區活動中心,因此,我們博物館和工人、和社區同呼吸共命運。
2011年10月,四川省金堂縣政府借鑒皮村打工文化藝術博物館的結構、內容和風格建成了一家“農民工博物館”,這是國內政府建設的第一家這樣的博物館。博物館開館那天金堂縣政府邀請了農業部代表、著名學者和北京工友之家總幹事孫恒等出席。
打工者的工作體驗是作為勞動者的體驗,打工者的生活體驗是作為底層民眾的體驗,這些體驗是這個群體文化形成的物質基礎。那麼,代表勞動者的基於勞動者生活和工作體驗的積極文化是我們所說的“新工人文化”。新工人文化不是某種現成的東西,而是一種創造的過程。這個創造過程基於打工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這個創造過程造成就了一個個個體和新工人群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