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沈金花的故事:教育生活2(1 / 2)

上大學和期間的社會實踐

考大學選誌願是我自己選的,當初之所以報考中華女子學院,是因為看了民國時期的電影,影片裏看到,女子學院裏培養出來的女性很獨立;其次,我很關心女性的問題,我媽媽的人生經曆給我很大觸動,她一輩子都很辛苦,我覺得農村婦女太不容易了,就希望多了解一些,或者為她們做些什麼;另外,我希望我上的學校可以讓我長本事;我對心理學比較感興趣。我那時候很喜歡看偵探小說《福爾摩斯》,因為那裏有很多心理分析。我對心理學的興趣完全來源於在我二叔家居住的經曆,我上中學期間有一段時間在我二叔家住,他們家人非常勢利,在他家住需要察言觀色,委曲求全。所以我選誌願的時候首選心理學專業,第二選的是法律係。但是後來學校把我調到了社工係,我自己沒有選擇這個專業。

在學院期間,因為是女性學校,就接觸到很多關於女性學的知識,那時候對做農村婦女工作很感興趣。學校的課程很好,會講女性如何自尊自立和自強。在專業課裏教我們如何去看待社會問題和如何去介入。讓我們覺得我們將來可以做什麼。

大學初看起來很純,但是真正涉及到利益的時候還是有很多黑暗麵的。比如,有的同學利用自己的職位之便獲得有利於自己未來就業的信息,也了解到我的同學利用家庭的關係為自己鋪路。雖然看到這些,但是對我沒有什麼具體影響,我幹我自己想做的事情。

上大一時參加了很多社團,包括:農村婦女研究會。剛開始在婦研會裏負責外聯工作,就認識了工友之家;後來我做了婦研會會長,組織會員進行社會實踐,跟工友之家的接觸就更多了。

到了大三,事情就多起來,而且我認為社工專業應該有在不同領域實習的經曆,所以參與工友之家這邊活動的次數就比較少了。我當時的想法是我需要去找更專業的機構,那樣才可以應用上我的專業知識。

大學生的人生選擇是有個過程的。剛開始就是個人怎麼發展得更好。是想個人的獨立。我給自己想了好幾條路:企業、政府、NGO、大學等等。慢慢在參加活動的過程中發現有一些事是自己不想做的。 在大學期間參與了各種社會實踐,這中間的體驗已經幫助我剔除了很多職業選擇。一開始的時候我也想過在企業裏工作,做個女強人。後來去參與了銷售工作,發現太沒有意思了。後來也想過去政府工作,有權了就可以辦事了。大學三年級的時候,我就在一家相關政府部門實習了一個暑假,那家部門的女科長八麵玲瓏,奮鬥了十年當上的科長。想像一下,要在那種地方掙紮,每天跟在領導屁股後麵跑腿,太消磨青春和激情了。我又不會拍馬屁,我意識到我這種性格在政府部門是幹不下去的。後來想過去基金會工作,也是在大學三年級的時候去一家基金會實習,幫助做資料整理的工作。我發現那種工作有一種做白領的感覺,總在屋子裏待著,我也受不了。我另一個感受是:基金會雖然貌似起點高,但是我有一種“沒有根”的感覺。

後來我就想去草根機構實習。大學四年級的時候我們開始大實習,我最初很想去精神病六院實習,但是老師把我派到工友之家來了,做實習小組的組長。那時候我很糾結於自己人生信仰的問題。我對物質上的東西沒有太多的追求和渴望,看到社會上很多人活到40多歲還在為車為房而奔波,感覺很沒勁。我想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做讓自己一輩子不後悔的事情。

記得實習期間有一次和孫恒他們聊天,我問孫恒:“你們都快30歲了,成家立業的壓力多大呀。”孫恒說:“反正我知道我走在這條道路上方向沒有錯。”也許孫恒都不記得自己跟我說過這個話,但是這話對我的影響很大,我覺得我找的就是這個東西,是一種信仰,你知道你要去哪裏,為此付出任何代價都是值得的。 我當時就決定給自己一年的時間,跟這支隊伍走走。

2004年11月在工友之家實習期間辦了幾期培訓:工友骨幹培訓,工傷工友培訓,電腦培訓班。參加學習的學員中有單親家庭的小孩、單親家庭的母親、工傷工友等。回想我那個時候的狀態,我還是更關心自己的發展,我可以感覺到,我雖然投入了熱情,但是沒有投入感情。等培訓班結束的時侯,很多工友特別真誠地感謝我們,我就覺得很奇怪,我們也沒有做什麼呀,感謝啥呀!我做的東西都是為了完成我的實習任務。一次培訓結束時,一個工友還專門給我發了短信,告訴我他的感受,對我表示感謝。我感覺很慚愧,意識到,我個人雖然力量沒有多大,但是自己做一點卻有可能給別人帶來很多東西。我意識到,我雖然是從一個功利的出發點做事,但是在工友那邊所接受到的卻不是。我就覺得我應該繼續去做一些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