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花的學習成績一直很好,這當然為她未來考上大學鋪平了道路,但是決定金花未來人生的絕不是上大學本身,在金花的成長過程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學階段對她人生方向的影響。這些影響往往不是課本知識本身,而是家庭關係,同學關係和師生關係。
以沈金花為例分析初等教育與人生方向
時間\t事件\t對社會認識和人生方向的影響
小學六年級\t爸爸受重傷,失去勞動能力,家庭經濟陷入困境\t磨難的生活造就了堅強的性格,不會輕易在逆境中放棄
上初一\t初中班主任老師和同班同學因為金花黑黑瘦瘦和家庭經濟困難而冷眼相看\t對勢利眼的強烈反感
上初中\t二叔家做生意經濟條件好,金花和哥哥去叔叔家需要格外小心從事。金花在叔叔家寄宿時必須察言觀色,老老實實。\t反思經濟差距造成的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對這種不平等非常反感
上初中\t得知媽媽曾受奶奶虐待,並且叔叔們是幫凶。看到媽媽撐起一個家的辛苦和堅韌。\t在未來的人生道路上對女性問題非常關注。
初中畢業時\t報考警官學校,希望做女俠可以懲惡揚善,後來因為拒絕給考官賄賂而放棄,決定憑本事考大學\t非常不喜歡我所到的社會問題和社會不公,希望做些什麼去改變這種狀況
學習是一種手段,上大學是一種途徑,都不是目的本身。人生目的不會因為上了大學而自動降臨。對於金花來講,小學和中學的各種經曆和思考讓她早早就有了希望將來可以行俠仗義,從事改變婦女的命運和促進社會公平的事情。
當然了,如果人類被資本主義簡化為經濟動物,讓經濟收入成為一切選擇的第一動力,那麼選擇看起來好似就簡單了,但是事實上,現實並沒有這麼簡單。首先,總是有很多人不會被資本異化,永遠也不會認為掙錢最重要;其次,如果大部分人都隻把掙錢作為最重要的事情,這隻是滿足了資本需要無頭腦的廉價勞動力的要求,這同時,資本一定會利用人們的這種短視而使得大多數人都掙不到錢;還有,今天的中國社會之所以演化成了“彼此毒害”(種菜的不吃菜,養豬的不吃豬肉)和人人自危,就是因為社會發展的目標和人生的目的已經在很大程度上被資本俘虜和異化了,而正規教育(包括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在這個過程中起到了不可推卸的責任。
高等教育與人生選擇 - 教育不能失去德
金花曾經有過幾個人生理想,初中畢業的時候她想上警官學校將來當警察行俠仗義;她考大學的時候報考了律師專業,希望將來當律師,可以懲惡揚善。讓我們來看看現實社會。
當一名教師,這讓我想起了最近聽到的一個小故事,一個朋友告訴我,她舅媽是中學英語教師,從輔導班的收入除了足夠讓她在所住城市買房之外,還在三亞買了一套度假房。我就在想,人們憑工作掙得合理的收入當然沒有任何問題,但是,這位中學英語教師這樣的收入該如何評價呢?這也讓我聯想到最近(2014年6月)一個中學生跳樓自殺事件,這位學生在遺書中痛斥自己的老師為了掙取補課費,在課堂上不講重點內容。
當一名醫生,讓我想起了我們醫療行業的現狀,醫生們非常疲憊,醫患關係非常緊張,窮人們不敢進醫院,送紅包的事情據說也比較普遍,當“治病救人”和收入掛鉤的時候,這個事情問題就太大了。
當一名法官或者律師,又讓我想起了一個小故事,一個朋友告訴我,她一個同學是學法律的,畢業在地方法院工作,雖然暫時沒有做律師或者法官,隻是一個書記員,但是已經把她折磨得寢食難安。經常眼睜睜地看著明顯是誤判的案子被拍案定音,眼睜睜看著可憐的當事人無辜地被法律欺辱甚至傾家蕩產,結果搞得她心情非常不好,嚴重到影響了生育能力。
我就不說化學家、物理學家、工程師和其他行業了,因為我了解不多。
我隻是想說,在世界上,當人生理想都被物化了,那我們人類還有能力延續嗎?其實如果繼續這樣下去的話就不是延續的問題,而是正在自取滅亡。
回到金花的故事,大學的教育、特別是社會實踐是提供她人生選擇的可能性的關鍵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