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沈金花的故事:教育生活4(1 / 2)

我的動力和困惑

首先,如果我覺得做一個事情是有價值的,我就會很有動力;第二:如果身邊有了擁有共同追求的人,而且越來越多的時候,就感覺很好;第三,如果我們有一個內心想過的生活,如果我們向往一種社會,很多人在為之努力,如果我也希望自己在那樣的社會生活,那麼我自己也需要付出努力;第四,就是那種活著的感覺,那種踏實感。很多時候我覺得很累,壓力很大,就想,如果去做8小時工作製的那種工作也許就能不這麼累了,但是我知道,那樣的生活沒有根,沒有認同感。我需要一種真實的活著的感覺,意思是,和周圍的人有連接,可以感知周圍的世界和周圍的人。那種8小時工作製的生活,肯定關注的是自己的小日子,不會去關心別人發生了什麼;第五,我認為我還帶著一種自我救贖和一種使命感去做這些事情的。這與我媽媽有關係,我媽媽的命運讓我認識到,做女人難、做農村女人更難,當一個農村女人沒有自己的錢、沒有自己的能力、沒有自己思想,這一輩子就那麼晃過去了。所以,我覺得我做這些事情和成就感沒有直接關係,考量一個人的真正的動力就是要考量:當成就感和表麵的光環都去掉的時候,是否還願意這樣做這個事情。

我可以在機構留下來,並且堅持這麼久,估計對機構有些同事來講是出乎意料的。有的同事說,我做這份工作有一種成就感。我也在想這個問題,如果沒有光環和成就感的,我還會繼續做這些事情嗎?想來想去,我自己沒有這種感覺,我不覺得我現在有什麼成就呀。當然了,如果我一直做一個事情,卻一直沒有效果,那我懷疑我是否還能繼續下去。一個人真心付出,身邊的人總應該認個好吧。如果自己付出了,但是麵對的卻都是別人的挑剔,估計就不付出了吧。

討論:

初等教育與人生方向

很多父母可能都有一種體會,覺得孩子很不懂事,會因為生活中的其他事情而影響學習;父母會認為,學習是最重要的,既然如此,那麼任何其他事情都應該不影響學習才對。

我思考的是,學習重要還是人生方向重要?有人會質問:小孩子懂得什麼人生方向的問題,我的想法是:對人生的思考不是一下子完成的,而是在點滴生活中逐漸積累的;有人會質問:思考再多如果學習不好了又有什麼用,我的想法是:思考並不會影響孩子學習,甚至可能促進孩子學習,而煩惱得不到陪伴和疏解的話反而會影響孩子的學習。

我的觀察和了解是,影響一個學生狀態的主要是來自學校、家庭和朋友的社會影響,而不是“好好學習”的簡單說教。從教學本身來講,給學生教育和啟發的不是課本中的知識性內容,而是課本中的思想性內容。拿金花來講,《嶽陽樓記》中思想性內容對她影響很大,她說:“上初中的時候語文課文裏學了《嶽陽樓記》,嶽陽樓就在我們嶽陽,這種地方文化的滋養,對我的精神世界是有影響的,那種求索的精神、那種心憂天下的情懷促使我對社會進行思考、對家庭狀況進行反思,記得當時一段時間要日省三次。”

2012年11月21日晚上我和重慶市奉節縣吐祥鎮中學的一些上初中的留守兒童座談,我問同學們最喜歡的語文課文是什麼和為什麼。一個女生回答:“我喜歡課文《背影》。我家境不好,父親需要出去工作,而且工作往往沒有著落。課文中兒子已經很大了,在外麵讀書了,但是父親還是要照顧兒子。這讓我聯想到,我們的父親也是這個樣子的”。一個男生回答:“我喜歡的課文是《事物的正確答案不隻一個》,是議論文,讀了這篇課文以後,我明白了事物的正確答案不隻一個,不同的答案都有它的意義。當然答案也有正確錯誤之分,不過,要自己去判斷。”

其實知識本身並不難學。雖然我們必須承認人與人對知識的理解能力是有差異的,但是一個人是否能夠把自己的能力發揮出來完全不取決於家長和老師的簡單意願,而是取決於學生的思想狀態和能動性。2011年6月5日我訪談了一位1986年出生在蘇州打工的工友,他初中沒有畢業,他告訴我:“我從小學到初中都是考倒數的,我老媽開玩笑說,人家一門得60分了,我語文和數學加起來都不到60分。現在流行用電腦,我不會拚音就無法打字,我也想學五筆,但是字認得少了,學不會。為了上網,我就下決心學習,我小學上7年,初中上3年,一共10年都沒有學會拚音,但是我當時一個星期不到就把拚音學會了。我在想,人的頭腦都差不多,沒有人說多聰明,一樣的東西,我後來為什麼一個星期就學會了,而以前10年都沒有學會。我開始在電子廠打工,工作非常枯燥而且工資少,看不到前途,我就決定學習模具。但是做模具需要幾何知識,我沒有上過高中我不會。我就把高中課本找來自學。我就慢慢掌握了,現在(2011年)成為技工,工資可以達到3000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