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沈金花的故事:教育生活3(1 / 2)

在北京工友之家工作

2005年7月到11月一直很忙,很難去想很多東西。在這個過程中接觸很多誌願者,接觸很多學生家長,一個個活生生的個體的故事、一個個完整的生命。我過去形成的那種“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的心態慢慢被融化了,過去那種“做事”的心態開始發生變化,心開始變軟了,和我接觸的人們建立了情感的連接,情感積澱也就越來越多。我那時候會拿出一些時間來做學生個案,這也是社工專業訓練出來的方法。我很喜歡做這樣的事情。有一回我花很多時間把一個不想上學的小孩送回曹各莊,了解了這個孩子和他的家庭。我以前不喜歡小孩,覺得小孩太麻煩,可以一起玩一會兒,像玩具一樣,但不能長時間帶;但是又意識到,和孩子建立了情感聯係才可以讓他有安全感。

一年以後,楊靜老師給我打電話,問我是否報名去香港讀社工研究生,我發現我根本就脫不開身,我不能拋下學校的事情不管。

2006年的時候從外麵聘請了一個校長,我做副校長,校長待了半年,在這半年中出現了各種問題。我們發現外聘校長的做法行不通。到2006年底讓我全麵負責學校的工作,我感覺自己非常力不從心。我對教學也不懂,我對處理人事也不懂。我討厭這種複雜,我有很大的情緒,開始去逃避那些複雜的關係、麻煩的事情、各種衝突,想甩手不幹。我那時侯和毛老師搭檔。毛老師管教務,她人很好,但是脾氣比較大,說出的話往往讓人接受不了,所以和很多老師發生了衝突。每次毛老師陷入痛苦,我去安慰她的時候,我發現我把自己也安慰了。每周機構開例會的時候,我有很大的情緒,抹眼淚呀,拍桌子走人呀!不過第二天照樣工作。但是,在這同時,又有很多其他的體會。工作中會跟很多孩子和家長接觸,有很多感情的融入,感受到家長的信任,覺得他們很像自己的母親和鄰居。這些體會和情感讓我覺得我可以做下去。

2007年的時候,我還是沒有走出自己的情緒,有時外出坐地鐵就坐在那裏發呆,體察自己的情緒。我想像,如果自己找到一份工作,八小時工作加雙休日,我會怎麼樣,我當時的判斷是,那樣的日子雖然安逸但是很沒趣;我看到廣告上溫馨家庭的場景,我問自己是否想要那樣的人生,我意識到,我們對生活有很多想象,活在幻想中就會一輩子痛苦;哪有比創造一個更豐富的生活更有意義;去實現理想比談理想更重要。總之,我有很多發呆和反思。

後來,我告訴自己要學會擔當。看到孫恒太辛苦了,我自己必須獨立擔當。我開始學習和老師溝通,和家長溝通時也變得成熟起來。不再討厭小孩了,喜歡和孩子溝通。我敢於用強勢的姿態來麵對爭端,我不再畏懼矛盾和衝突。為了保證學校教職人員的團結,我們開始換老師了,我的感覺有點像“趙匡胤把酒釋兵權”的味道,解聘了早期一直參與學校工作的幾位老師,也把和毛老師衝突很大的幾位老師請走了。沒有辦法,必須保存最積極的力量。那時候的做法真的比較硬。開始真正關心其他人發生了什麼事情,在這過程中產生了真實的情感,心變得細膩,生出更多力量。慢慢的,團隊穩定下來,自己的狀態也好轉起來。就一直走過來,沒什麼特別的事,變得越來越安心,做自己想做的事。對學校有很強的責任感,認為自己在做的事情很值得做,也有興趣去做。對生活有很多真實的體會和認識,感受到一種真正的思想解放。

學校作為社區資源的一部分

我們當初開設學校的時候,就把學校定位為社區資源的一部分。這與我社工專業所學的角度是一致的,社工專業很重視資源的統合,認為學校資源是社區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我最開始參與學校工作的時候就運用社工專業的知識,通過組織學生小組活動,來增強學生的參與感,發現學生的變化很大;尤其是平時好像表現不突出的孩子,被給予了機會以後,孩子發現了自己的特長、增強了自己的能力;看到孩子們的變化,我在這個過程中也非常開心。

社工理念裏相信人的價值,而且認為一個人的問題不是個體的問題,不是人性本惡,而是與社會問題相聯係,這就讓社工有信念去進行幹預。當然,並不是所有的社工最後都能按照社工理念去做事,我這樣去行動估計和我從小長大的經曆和家庭的熏陶有關吧。

但是後來我的行政工作太多了,我自己就沒有時間做了。我必須考慮學校的整體發展,要把綜合能力提高上去。此消彼長吧,從總體上看,學校開展了非常豐富多彩的活動,但是可能難有個案的跟蹤,可能拿不出幾個學生的典型性的故事。我也找社工係的學妹來做個案,但是,如果實習生不努力,是做不好的,如果帶著做作業的功利的思想,那肯定做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