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芳芳是同心實驗學校的畢業生,偶爾一次聽到她說在同心學校上學的感受,她說:“覺得受到重視,有人關心,自己是重要的,可以感到一種快樂。”在我們學校,新同學、表現不活潑的孩子會受到重視。敖芳芳剛入學的時候學習成績不好,但她為人比較大方,老師會鼓勵她多做些事情。我們形成了一種校園文化,老師中形成了一種氛圍,就是對學生好,老師愛小孩。有的同學在課堂裏可能因為學習而感到緊張或者害怕,但是在校園裏可以感到自由快樂。
這種氛圍的形成需要靠我們對老師持續的影響和教育。我們通過多種手段讓老師用多元視角來認識孩子,而不是簡簡單單用成績來評價一個孩子,比如說,通過各種課外活動讓老師看到,就算是一個特別調皮搗蛋的孩子也有他的特長和貢獻。從對教師的影響來說,誌願者老師的介入產生了很多積極的影響,我們這裏有來自“為中國而教”和其他項目的長期誌願者,甚至有來自台灣的長期誌願者,在辦公室裏,其他老師可以看到誌願者老師對自己班級學生的用心和投入。
老師處理學生中間發生矛盾的方式也會影響學校的氛圍和學生的成長,在我們學校,當學生之間發生矛盾的時候,老師會批評學生,但是同時重視了解矛盾背後的原因,跟學生講道理做工作,做到公平,以鼓勵為主,給予寬容,而不是簡單處理。處理問題的技巧是一個方麵,更重要的是老師對待錯誤的態度,當老師對兒童發展的狀況更敏感,去探究背後的原因,並且對成長階段的兒童充滿理解的時候,老師和學生之間的關係就很不同了。
如果把學校定位為社區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就決定了學校要承擔基礎教育功能之外的東西。比如,學生家長的下班時間晚,那麼就要考慮到學校放學後需要延長開放時間;還有,因為一些學生家長周末也要加班,學校就要考慮周末開放。學校如果這樣做,就需要承擔這樣做所帶來的風險。
學校通過對學生的教育,實現對社區的教育。如:在學生中間開展防煤氣中毒宣傳和教育、預防傳染病的宣傳和教育等,然後讓學生把這些知識帶回家庭和社區。
社區的文化與學校的聯動有關係。如果學校教育出來的學生不會亂扔垃圾,不亂說髒話,主動關心其他人的,這樣的社區文化氛圍是不同的。我們的學生在奧運會期間做過節水行動,自願者帶著小孩在社區行動。如果看到水龍頭漏水,就去提醒主人。當然需要有人帶著。小孩有願望去做,但是需要帶領。
社區演出,大人可以了解孩子的內心,大人看到小孩正向積極的行動就會受到觸動。
我們會從學生身上來了解到學生家庭所麵臨的問題,從而對困境家庭進行幫扶,比如說:就業、看病等。
誌願者的重要作用
我沒有想過要去做多麼大的事情,而且一個人再強也隻能做有限的事情。如果一個人期望帶動更大的改變,一定要爭取更多的人參與進來。學校的事情需要各方參與,所以我們非常重視誌願者的參與,隻要到我們這裏來了的誌願者就是可以爭取的對象。一名誌願者通過某種機會來到我們這裏,和我們的孩子有所接觸,他/她也許就會有所感觸,那麼就有可能產生影響,這樣的影響無論是當時發生還是延遲發生。對於參與了一段時間工作的誌願者,即使他/她以後離開了,他/她也會帶著某種感觸離開。很多時候,一個誌願者參與了我們的工作,他/她可能會帶動更多的人參與進來。
比如這次學校開運動會前,我在中華支教網上發布了招募誌願者的信息,有一個傳媒大學的畢業生,叫苗新,她來到我們學校。她當時考取了研究生,在入學前正好有一個假期。她有一個月的時間每天下午都給學生上“社會課”,和學生打成一片,在學校食堂吃飯。她上了研究生以後,鼓動班上同學一起過來,她除了帶動她一個同學每周來學校上一個下午的課之外,她在運動會期間還鼓動了班上7名同學來做誌願者。有的同學開始不想來,她就勸說:“你周末時間可以拿來去玩,為什麼不拿來做公益?”被她說服的同學就來了。我想,參加了昨天(2013年9月30日)的運動會,對這些誌願者應該多少產生了一些影響。很多人在生活中疏遠了兒童這種燦爛童真的東西,包括很多老師,在繁重的工作中忽略了孩子本真的東西。這樣的機會也許可以讓人們獲得某些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