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打工邊學相聲(1999年到2002年)
學相聲
那個時候,我已經報名參加相聲班了,1999年春天報的名,在北京晚報看到的廣告,一個藝校招生,校長是海政退休的老師,相聲老師是李國英,是羅榮壽的學生。李老師當時已經退休了,他最早和李國勝是搭檔,和馬季是同輩。他哥哥是台灣軍官,因為這個政治問題一直不得誌,懷才不遇。我報的是周末班,初級班。在麵包廠的工作幾乎沒有休息日,完全沒有時間去學相聲。我下決心離開麵包廠是因為老師告訴我:“再不來不能教你了”。 一個月學費400塊。也就是說,到北京4年以後我才開始學相聲,一周學習半天。我跟李老師一共學了3年。
\t
在一家小餐廳打工1個月
從麵包廠出來我又從300塊工資開始幹。我先在一家小餐廳幹了一個月,老板是大學畢業生,我那時候很奇怪,怎麼大學畢業生開餐廳呀。但是那個工作還是不行,沒有休息日,不能學相聲。
\t
送水
我找了一個送水的活,談工作的時候就說好每周放假一天。2001年認識了“小小鳥”(服務打工群體的機構),然後認識了“打工妹之家”(服務進城務工女性的機構)。
做了各種其他工作
後來在廣告公司幹了半年,打電話、跑業務,拉廣告,8小時工作,雙休,對我學相聲很有利。後來又做銷售,賣紙杯托,底薪800塊,業務一般,幹了半年。 到了2002年,我又做酒店客房預定,發那種酒店預定卡,幹了一年多,不用坐班,基本工資400塊,一個月能掙1200塊左右。
加入北京工友之家(2002年至今)
2002年參加打工妹之家活動的時候認識了孫恒。那年和孫恒他們一起去西四豐盛胡同的建築工地演出,記得是打工妹之家和居委會一起組織的,我第一次說了我創作的相聲“漂”,很成功。第一次聽了孫恒演唱他創作的歌曲“想起那一年”,印象非常深刻。後來周末就經常和孫恒他們在一起。後來我們就一起成立了演出隊。在外麵的這些年特別渴望有個歸宿,一直在找組織。從那以後天天盼周六,哪怕在一起待著什麼都不做也覺得很舒服。
從成立機構到成立社會企業期間我承擔了各種各樣的任務,包括維權呀、聯係演出呀,很多事情。加入組織後,我的價值觀發生了很大轉變,是一種漸進的轉變。受孫恒和賈誌偉影響很大,記得第一次聽賈誌偉談毛澤東和馬克思主義,覺得特別奇怪,認為是天方夜譚,無意識地排斥過去的東西。後來受團隊的影響看了很多書,我以前隻看文學方麵的書,後來才讀共產主義的、毛澤東的和馬克思主義方麵的書。
負責社會企業工作(2006年至今)
北京工友之家2006年開始創辦社會企業。外界捐衣服越來越多了,一位女院畢業的同事負責這方麵工作,孫恒也負責很多,還有其他人的參與。2006年在皮村開了第一家店,記得加上租庫房,一個月支付400塊租金。那個時候就有贏利。嚐試後發現,顧客還是能接受購買二手衣物的,是有市場的。我們也需要考察捐贈方的意見,看捐贈方是否接受我們出售捐贈物品的做法。這些探索和思考提高了我們自身的思想意識,我們需要搞可持續發展,需要核算成本。贏利之後隻要不是自己分了就可以做。
2007年春天決定由我來負責社會企業這塊工作。我和國良一起負責。那一年我們開了4家店,還在昆江舊貨市場花450塊租金租了一個店麵賣舊家具,還在管莊開了收廢品的店。當時衣服沒有那麼多,店開得太猛了,衣服供應不上。成本也太高,一家店兩個店員。盲目擴張。投入大,收入少。那個時候店員的工資一個月700塊。我的工資是1000塊,後來漲到1500塊,現在我的工資是2300塊。
2008年我們采取穩紮穩打的做法,減少店員,一家店一個店員。加強募捐的拓展,和10多家大學發展長期的募捐合作。也在網站上找募捐來源,搜到有要捐衣服的就趕快回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