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王德誌的故事:團結經濟4(2 / 2)

從我個人的體會,我無法忍受資本主義的經濟形式的原因如下:

(1)虛偽。資本主義製度相比於奴隸製度和封建製度,雖然都是對普通人的剝削和壓迫的製度,但是壓迫的手段和形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資本主義壓迫的最大的特點是隱蔽性,是一種“殺人不見血”的過程。這樣的隱蔽性是通過一係列虛偽性來實現的。這樣的虛偽性之所以可以達到目的,一部分原因是其欺騙性,另一部分原因是“話裏藏刀”的威脅和“經濟霸權”的剝削,再加上“武力幹涉”的強權政治。

拿美國舉例吧,美國的選舉是最虛偽的政治過程。表麵上看是民主選舉,事實上普通人別無選擇,隻能從政黨遊戲中推舉出來的候選人中進行選擇;再比如,美國對其他國家發動戰爭從來都以民主為借口,聽起來義正言辭的,事實上充滿了欺騙和強權。

拿大公司的企業文化舉例吧,我在一家德資企業打工體驗的時候,看到公司牆上寫著這樣的標語:

“責任:致力於符合道德規範的、負責任的行為”

“卓越:取得卓越的業績和運營成果”

“創新:敢於創新,創造可持續的價值”

在廠級培訓的時候,公司人力資源部門的培訓師都溫文爾雅對我們禮貌有佳,而到了車間和產線上,那完全就是另一幅場景了。讀者可以在我的德資廠體驗一章中讀到具體的內容。

資本主義的企業文化就是一種自欺欺人、自我安慰的東西。

(2)破壞性。資本主義的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破壞性。最典型的例子是“拆遷”。資本為了牟取利潤就必須進行資本擴張和生產擴張,這和“發展進步”完全是兩個概念。為了實現這種擴張,它必須破壞和毀滅一切現存的東西,包括物質的遺產和精神的遺產。“以人為本”的發展一定是一個“不快不慢”的過程,而以資本擴張為目的的發展一定是一個急躁和不計代價的過程。

(3)人與人被簡化成利益關係。我們機構的大部分工作人員是工友出身的,也有小部分是大學畢業生。一次一位大學畢業生來我們機構實習,在實習快結束的時候也沒有得到任何繼續挽留他留下工作的邀請,而且大多數同事都抱著他肯定會離開的態度與他交往,這讓他很苦惱,因為他很想繼續留下工作。一次閑聊中我對他說:“你得理解大家的態度,因為過去的經曆告訴我們,很多認同感很強的大學生都離開了。不過我很想知道,你以前也在條件比較好的公司工作過,為什麼會選擇來我們這樣條件差的地方工作呢?”他說:“我以前做過銷售,那種隻把賣出去產品作為目的的工作讓我很難接受。我也在設計公司做過,在公司裏,人與人之間除了工作關係再無其他關係,而工作關係本質上又隻是利益關係。我覺得太難受了。”

(4)少數人獲益。當資本決定社會運轉的規律的時候,勞動的價值就會大大被貶低。在資本主義經濟製度下,掌握資本的人是極少數,所以隻有少數人在資本主義發展和社會財富積累下受益,大多數人的日子不會因為技術進步和社會總財富的增長而必然獲益。

正因為對正統治全球的資本主義經濟不認同,很多人在世界的不同角落開始了另類經濟形式的實踐。我們北京工友之家的“同心互惠社會企業”也在進行這種嚐試。

“社會企業”在百度百科中是被這樣定義的:“社會企業不是純粹的企業,亦不是一般的社會服務,社會企業透過商業手法運作,賺取利潤用以貢獻社會。它們所得盈餘用於扶助弱勢社群、促進小區發展及社會企業本身的投資。它們重視社會價值,多於追求最大的企業盈利。”當我和王德誌討論社會企業和合作社的區別的時候,他說:“合作社對社員的要求比社會企業對工作人員的要求高很多。合作社的社員共同擁有合作社的財產,對合作社的事物有決策權;而社會企業的工作人員和一般商業企業的工作人員差別不大,也是拿工資的雇員。隻不過,對於我們管理社會企業的人來講,我們會主動組織員工進行學習和交流,期望有一天,一部分社會企業可以轉化成合作社。”我不知道我們同心互惠社會企業是不是會被研究者歸入團結經濟的範疇,但是對於我們來講,這是我們機構在資本主義經濟下謀求生存、機構發展和承擔社會責任的途徑。

下麵是根據一位美國學者的文章總結出的“團結經濟與資本主義經濟的對比”,通過對比,我們也許可以更明白“團結經濟”的涵義。